通过对换流阀、平波电抗器、直流滤波器(DCF)、输电线路等直流输电系统关键组成部分的研究, 建立了计算UHVDC 系统阻抗频率曲线所需要的模型。计算采用PSCAD/EMTDC 模拟, 换流阀、平波电抗器、DCF采用集总参数模型, 输电线路采用扩展Bergeron 分布参数模型。利用此方法, 完成了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阻抗- 频率特性曲线的计算, 并给出了长距离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发生直流谐振的解决方案。
在建立架空输电线与防振锤互相作用的力学模型后, 基于振动波的传播原理和防振锤的机械阻抗, 推导出能够考虑防振锤安装位置、输电线张力和输电线抗弯刚度的防振锤耗能功率计算公式。通过与国际大电网会议建议的公式比较, 验证了其正确性。用该公式通过能量平衡原理对实际工程进行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该公式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能为输电线路微风振动防振设计提供计算依据。
在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架线施工的过程中, 采用液压驱动多功能组合式飞车安装六分裂或八分裂导线间隔棒,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高空作业过程中施工的安全性。特高压组合式飞车, 是组合式框架结构、液压驱动, 既可以用于特高压交流的八分裂导线间隔棒安装, 也可以用于特高压直流的六分裂导线间隔棒安装, 还可以扩展到其他任何多分裂的导线间隔棒安装,有液压制动和机械制动2 种制动方式。飞车可顺利通过直线塔悬垂线夹, 便于间隔棒的安装,也可作为巡线飞车, 在线路运行维护中应用。
在直流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中, 如果按我国现行标准规定的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截面, 将导致截面偏小, 损耗增大。实际上, 直流输电线路的经济电流密度取值应根据工程造价、电能成本及工程特点等因素分析确定。通过对我国±500 kV 直流线路工程不同导线截面的工程经济性分析和评估, 并依托西北( 宁东) —华北( 山东) ±660 kV 同塔双回直流工程, 证明适当增大导线截面, 对节能降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峰荷机组装机容量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峰荷时段的电价尖峰水平和供电可靠性等问题。经综合考虑峰荷机组的强迫停运率、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等影响因素, 提出了总成本最小化的峰荷机组装机容量量化模型。同时, 还分别从社会成本最小化和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分析了社会最优的峰荷机组装机容量目标和投资者最优的目标之间的分歧, 以及在峰荷装机容量偏离最优水平的客观实际环境中, 二者的投资激励不相容性。
针对我国电缆敷设技术发展滞后的现状, 进行了超长大截面电缆机械敷设技术的研究。该技术实施简便、经济, 具有自动强制同步、电缆过牵引预警、过牵引保护、适时监控打印牵引参数和与计算机通讯功能, 能够优质、安全、高效地实现目前大截面电力电缆制造和运输的最大许可长度的整体敷设。该技术可减少或取消电缆接头的设置, 消除电力系统的薄弱点, 降低电缆故障与火灾的发生几率, 在降低工程投资的同时,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在防振锤的设计过程中, 需确定防振锤各技术参数对防振锤功率特性的影响程度, 以节省优化时间, 减少试制费用。文章根据Stockbridge 型防振锤的数学模型, 计算了防振锤各技术参数( 包括锤头质量、钢绞线长度、锤头偏心距、转动惯量等) 的数值对防振锤振动特性的影响。说明在防振锤的设计中, 应注意各参数的配合, 得出的结论可供防振锤设计参考。
采用等效电荷法对架空线下的场强进行分析。通过对架空线线下架设屏蔽线后线下场强的计算,可知屏蔽线架设位置、数量对降低线下场强的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工程实践也证明, 在输电导线下方安装屏蔽线来降低地面电场, 既经济, 又实用。建议: 同杆双回线路采用屏蔽线时, 架设宽度以与输电线基本等宽为宜; 屏蔽线架设高度在离最低相导线下方3m 左右屏蔽效果较好; 采用2~3 根屏蔽线为宜。
通过介绍一起大型电力变压器出口短路事故的发生和处理经过, 分析了事故原因及暴露的问题。对1 号主变及01 号启动变进行了出口短路后的判定试验, 包括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的色谱试验、直流电阻试验、绕组变形试验、局部放电试验以及变压器内检等, 判断1 号主变及01 号启动变设备质量可靠, 可以正常投入运行。进而提出应吸取的教训和采取的反事故措施。
在传统的超高压输电线路设计选线中, 较落后的测量方式手段和年代久远的地图是导致设计误差的重要原因。采用手持GPS 和Google Earth 软件相结合的方法, 可使上述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实际工程可使用具体的解决方案, 充分利用这一方法的优势。
在输电线路设计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杆塔排位优化时, 对大规模集成的软件还是显得速度不够。在采用计算机进行输电线路排位过程中, 通常是假设塔位、塔高来计算电线的弧垂以确定电线在档内各点的位置, 从而校验电线各点对地面及地面设施的距离。在此计算方法中, 公式含有双曲线函数, 计算复杂,计算机运行时间较长。对此计算方法进行优化, 可以大大缩短软件的运行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该方法在杆塔排位优化及送电线路决策软件中应用效果比较满意。
在500 kV 潜咸线长江大跨越架线施工中, 首次应用大吨位的牵引船直接牵引导线跨越长江架线施工。牵引船直接牵引导线跨越长江施工工艺, 采用牵引绳在江岸滩地上压线升空, 工艺操作简便, 无需趸船,牵放导线过江时间大为缩短, 每根导线的放通长江禁航维护时间在2.5 h 以内。
在顺姜II 回500 kV 输电线路工程中, 北京送变电公司应用了插入式角钢预制混凝土基础技术, 并完成了基础与铁塔的精确安装, 有效解决了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误工问题, 保障了工程的顺利竣工。插入角钢式预制基础在我国电力线路建设中的应用还是首例。
多年来, 我国的火力发电厂工艺系统设计流程采用串行设计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电力建设体制市场化的要求。国外通常采用并行工程技术管理模式, 通过2 种方式的对比可以看出并行工程技术管理模式优于串行设计管理模式。文章还对并行工程技术管理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褐煤“二高三低”的特点决定了大型褐煤锅炉及其制粉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比分析了塔式炉与П形炉的技术特点和经济性, 全面论述了风扇磨制粉系统及其3 介质干燥剂的特点, 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选择原则。
锅炉在低负荷运行时, 烟气的携带水蒸汽量会随锅炉负荷的降低而减少, 导致添加到FGD 系统的水量会大于FGD 系统损失水量, 从而出现系统内水量过多的问题, 这是目前国内湿法FGD 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通过调节每个喷淋层开启周期来匹配所需的水量, 并按不同除雾器厂家对除雾器最小平均冲洗水量的要求, 确定“水平衡分界点”。
硬度是衡量材料部件老化的1 个重要指标。针对T92 铁素体钢高温时效后的硬度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分析研究, 归纳了硬度变化的原因, 并结合实验数据, 根据硬度法外推出T92 钢的大致蠕变寿命, 认为T92 钢能够满足超超临界机组600~650 ℃温度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通过不同种类的射线源、不同型号的胶片及不同厚度的增感屏的组合对比, 得到一种既能满足透照灵敏度的要求, 又对施工现场有很好适应性, 且能满足工程施工进度要求的最佳射线源组合, 从而高效、优质、准点地完成了玉环电厂4×1 000MW工程过热器、再热器系统小径管的透照工作。
针对火电工程建设的特点, 从设计和设备选型、工程施工、试运调试和设备供货4 个方面, 就降低热耗、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并提出相关措施, 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中运用了大量的高合金材质钢材, 因此应对其焊接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控制。介绍了首阳山2 号机组工程的焊接质量管理与实践工艺, 主要包括: 焊材的选用、焊接质量管理、焊接施工管理、焊接过程中的难点处理等。
进度控制是监理“四控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 也是项目参建各方关注的焦点。介绍了在大唐信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660MW)超超临界机组工程施工中, 关于月施工进度控制的实际方法, 包括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核, 质量、安全与进度发生矛盾的处理, 交叉作业中的关系、协调与沟通等。
火电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已成为各大发电公司新机组建设的关注焦点和投资方向。通过对该类机组建设特点分析, 提出了在投标阶段技术标的编制重点, 为类似工程投标文件编制提供借鉴。
通过较详细地介绍德国1 座核电站和2 家燃煤电厂的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海水自然通风冷却塔和烟道式自然通风冷却塔设计、主要参数和运行等情况, 为国内正在和即将进行设计和建设此类冷却塔的同行们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