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设备的用户监造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经过近20 年的实践,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了符合国际惯例较为规范的监造行业标准, 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监造程序和方法。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 电力设备的用户监造工作走向市场, 如何加强监造工作的行业管理, 采取适应新形势的监造工作新模式, 提高监造工作人员的素质, 推进电力设备监造不断开拓创新, 是现阶段研讨的新课题。
有别于传统的刚性直杆静力学法, 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悬垂绝缘子串在脉动风作用下的风偏角,首先模拟考虑空间相关性的脉动风速时程并转换为风荷载时程; 然后利用梁单元模拟输电塔钢结构杆件, 杆单元模拟悬垂绝缘子串, 索单元模拟输电线, 建立塔- 绝缘子串- 输电线的有限元耦合模型。使用逐步积分法计算平均风激励、一致脉动风激励、不考虑塔- 线耦合的脉动风激励和考虑塔- 线耦合系统与空间相关性的脉动风激励4 种情况下悬垂绝缘子串的最大风偏角度, 并与传统的静力学方法对比。分析发现, 传统的静力学方法忽略了体系的动态响应, 使风偏角偏于不安全; 考虑塔- 线耦合体系与空间相关性的脉动风激励的模型能够综合各种因素, 得到较为合理的风偏角。
输电线路钢管塔的微风振动, 是其部分圆截面构件在较低风速时发生的由卡门涡街引起的横风向运动。1 000 kV 特高压同塔双回线路杆塔采用钢管塔方案, 其微风振动问题不可忽视, 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从杆塔结构设计角度, 可采取合理确定微风振动起振临界风速、改变构件圆截面形状等预防措施; 对运行线路钢管塔, 可采取附加扰流装置、缩小构件长细比、增加构件阻尼等治理措施。
通过大量文献分析总结了输电导线舞动的形成原因、舞动机理和防舞措施。结果表明: 输电导线的舞动主要取决于覆冰、风激励、线路结构和参数; 目前导线舞动机理主要有Den Hartog 垂直振动和O.Nigol扭转舞动机理, 但不能解释所有类型的舞动现象, 此外还有低阻尼系统共振和动力稳定性舞动理论; 防舞措施可采取避舞、抗舞和抑舞措施, 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舞动危害, 而防止导线舞动的根本方法是解决导线覆冰问题。
输电损耗对于直流输电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于直流输电工程电压等级和导线截面的选择, 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直流输电工程电能线损率与功率线损率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实际工程数据的直流输电能耗测算方法。通过实例计算, 说明了直流输电导线截面选择对于输电损耗的影响, 输电距离较长、利用小时数较高的直流输电工程, 采用较大导线截面的降损效果更加突出。
输电铁塔中采用新型环保耐腐蚀钢材已成为必然, 而其螺栓连接节点耐腐蚀性能有待研究。结合输电铁塔结构形式的特点, 分别加工了输电铁塔用JT 耐候钢单片试样、节点试样和普碳钢单片试样、节点试样, 在模拟工业大气环境、海洋大气环境和酸雨大气环境中经240 h 腐蚀试验, 测定不同试样的腐蚀速率, 获取普碳钢和JT 耐候钢试样的腐蚀形貌图像和能谱图, 分析输电铁塔用JT 耐候钢节点的耐腐蚀性能, 并与普碳钢节点的耐腐蚀行性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节点试样的腐蚀程度高于单片试样, JT 耐候钢的耐腐蚀性能优于普碳钢。试验研究结果为JT 耐候钢在输电铁塔中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结合张力放线中不同比载线索在同一档内过渡曲线的研究,提出以悬链线法为基础的精确计算模型, 过渡模型以双比载放线曲线联接处切线斜率K 为研究对象, 确定K 的变化范围[Kmin, Kmax] ,其具体数值只对应于相应比载, 且为单调增函数。通过给定K 值下的平移曲线、平移坐标轴完成静态模拟, 然后控制斜率K步长完成[Kmin, Kmax]区间的动态模拟过程, 并建立完整的模拟图形, 有助于对具体施工情况的认知。
华能玉环电厂工程所配的再生式烟气换热器GGH 由德国巴克杜尔有限公司设计制造, 型号为VOP172/075E。该类型的换热器首次在国内运用于百万千瓦机组脱硫系统上, 无施工方案可供参考。文章介绍了玉环电厂工程GGH 的特点、施工前准备、施工工序、各部件施工方案等内容, 并针对GGH 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提出了解决措施, 实现了主机和脱硫系统同时完成168 h 试运行的目标。
结合工程设计和运行实践, 对气力输送技术在火电厂除灰系统的实际应用, 就灰斗或粉仓的落料、气力除灰系统的配置、系统及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检修、系统运行说明及现场技术培训等需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还讨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运行耗气量、电除尘器第二电场系统配置及备用系数的选择、布袋除尘器的除灰系统设置、严寒地区除尘器下的封闭及输灰管道的保温等几项关键技术。
国内各大发电集团目前均面临着走出国门, 开拓国际市场的新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和建立国际化人力资源库是能否成功的基础。本文介绍了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国际化合作中人力资源的现状, 并针对国际化战略进程的实施, 探讨了如何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最大潜力, 以及国际化投资项目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