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时程分析法系统地分析了多点输入下大跨越输电塔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了在不同视波速下地震对大跨越输电塔位移、扭转效应、塔柱和腹杆最大压应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多点输入下地震对结构扭转效应非常明显,对塔柱底部杆件内力影响较大,与一致输入下相比杆件进入塑性的数量较大。
架空地线的覆冰增长危及电力系统稳定性,目前尚无有效预测方法。通过人工气候室模拟特定环境下2种型号地线的覆冰,运用回归分析法以及计算机软件编程对覆冰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在特定条件(气温-5~-1 ℃、雨量0~30 mm、风速1 m/s)下,随温度的降低,冰厚随雨量变化率越来越大,且呈“S”形增长。给出了地线覆冰的预测公式及曲线图,对于地线融冰、线路架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目前的规定中有关输电线路窄基铁塔倾覆稳定计算的某些计算简图和公式需要完善。基于输电线路铁塔设计工作的实践,对窄基铁塔倾覆稳定的计算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改进意见和解决对策,可为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及《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导则》修订提供参考。
以1 000 kV 荆门特高压变电站为依托,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对1 000 kV电气接线的方案的可靠性进行了论证,推荐1 000 kV电气接线采用一台半断路器接线。
介绍了兴仁换流站工程的电气主接线、阀厅及换流变压器、直流场、交流滤波器和电气总平面布置以及站用电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原则和特点。该工程的自主化实践具有中方负责、外方支持,国内设计范围扩大,自主化调试,以及取得一系列自主化成果等特点。
根据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策略,分析在高阻接地故障情况下,如何切换控制方式来减缓故障的发展,保证直流输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并指出故障阶段整流侧和逆变侧的直流电压、电流和触发角等特征量的变化特征,阐明设置相关后备保护时需注意的问题。介绍天广直流输电工程所设置的相关保护功能,结合运行中的实际案例对天广直流线路后备保护设计的不合理之处进行分析,并给出改进建议。
220 kV 舟山与大陆联网跨越螺头国际航道特大跨越按500 kV设计,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输电线路跨越工程,该工程地理位置特殊,设计条件复杂。着重分析研究了输电线路特大跨越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导线选型、跨越塔设计、铁塔基础设计,并提出了设计采用的具体方案。
1 000 kV淮南—上海输电线路工程采用了单柱组合耐张塔,单柱组合耐张塔2 个单柱塔之间的跳线采用了软跳线。从施工的角度看,需要根据软跳线的设计特点制定合理的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质量。结合单柱组合耐张塔软跳线真型试验,对单柱组合耐张塔软跳线施工工艺进行探讨,为1 000 kV 淮南—上海输电线路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在云南至广东±800 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第13 标段架线施工过程中,成功应用了“一牵六”环形牵引张力展放6 分裂大截面钢芯铝绞线LGJ-630/45 施工工艺,将张力架线牵引场、张力场设于同一场地,通过转向场实施180°转向完成环形牵引,有效解决了高山大岭地区张力架线施工牵张场地选择困难的难题,对类似工程张力架线技术改进具有参考价值。
介绍了“二牵n”张力放线施工工艺的思路及其在±800 kV向上直流输电线路上的应用。此工艺是利用2 台牵引机通过特制“二牵n”牵引走板实现一次牵放一相(极)多根大截面分裂导线,解决了多个放线滑车悬挂问题及同相(极)多个放线滑车紧线时滑车迈步及子导线弧垂不一致等问题。另外,提出了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根据对国内运行的60 余台次的超(超)临界机组电站锅炉现场检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同时结合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部分研究成果,对大容量超(超)临界锅炉采用不同燃烧方式时对受热面管安全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以后超(超)临界锅炉的设计、运行和检验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双曲线冷却塔人字柱定位计算原理及程序设计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该计算程序具有输入数据少、运算速度快、表格式输出简单,可读性强等优点,对提高双曲线冷却塔人字柱定位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将电厂各专业空气供应系统整合为统一的空压机站,有利于节省空气供应系统的土建和设备投资、减少各专业的设备备用,提高供气可靠性,降低运行成本。根据现代集成化设计理念,放弃传统的分散设置空压机房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全厂压缩空气站的统筹设置方案,经过优化整合,给出了华能巢湖电厂全厂空气供应系统的优化设计,降低了工程造价。
在华能巢湖电厂600 MW工程运煤系统方案设计中,本着安全可靠、简单实用、节省投资的原则,对运煤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在翻车机卸煤系统输出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垂直输出方案和平行输出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性分析,推荐巢湖工程采用平行输出方案;在贮煤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几种不同方案进行对比,并结合初设方案审查意见,推荐采用本期建设2 座煤场,下期延长2 座煤场方案。
从提高辅机运行可靠性、解决水冷壁节流孔堵塞的问题、解决主电气系统的问题、研究机组一次调频性能、克服机组投运初期邻机辅汽系统不能备用的问题和解决3 号机组汽轮机投产以来振动偏大问题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华能玉环电厂4×1 000 MW机组投产3 年来取得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期望有助于大容量超超临界机组的设计、制造、施工和运行维护。
简要介绍了华能玉环电厂1 000 MW机组发电机与主变的保护系统,给出了GE发变组保护UR系列数字保护继电器的特点,阐述了该保护系统在玉环电厂1 000 MW发电机组的组屏方案和保护配置,以及现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系统(FGD)取消烟气旁路后,FGD成为主机不可分开的一部分,其可靠性对整个机组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吸收塔本体结构设计,从塔内件选型设计和吸收塔内防腐材料选用2个方面,探讨了脱硫系统取消旁路烟道后,吸收塔设计在增加可靠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针对某台600 MW亚临界空冷机组,对厂家提供的末级高加端差修正曲线进行了评价。采用等效热降法、热力系统建模法等不同计算方法,对相同热力系统的末级高加端差对机组出力及热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比较及分析结果,指出了修正曲线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的修正曲线数据可供评价类似空冷机组时参考。
浙江国华浙能发电厂二期新建2×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其凝结水精处理系统前置过滤器装置在调试、运行中出现卸压振动、滤芯不可逆损伤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处理措施,保障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布置技术是合理利用空间的技术。布置设计优化和系统设计优化相互促进。火力发电厂的布置设计主要包括厂区总平面布置设计和主厂房布置设计,后者是重点。以江西新昌电厂2×660 MW超超临界机组工程为例,介绍了在主厂房布置中采用的模块化设计思路和经验。最后,阐述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对布置技术的推动。
AP1000 核电堆型对其所用混凝土生产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介绍了海阳核电站所用混凝土的特点及搅拌站系统的配置情况,分析了该配置下各个系统的冗余配置和混凝土的出机温度控制措施;针对海阳核电站所用搅拌站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架空输电线路用导线,它充分发挥了复合材料的特长,具有强度大、载流量大、耐热性好、线膨胀系数小、重量轻、耐腐蚀性能好等特点。从导线、金具、施工以及运行4 个方面介绍了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通过对金属受压变形原理和导线压接变形过程的描述,分析了大截面导线压接产生散股的几种原因,提出可通过增加压机压力、优化模具设计和改变压接方向等方法来消除散股现象。
目前架空导线广泛采用型钢复合结构交货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交货盘的结构强度和经济性,设计了可拆卸式全钢瓦楞结构交货盘,试验证明其满足工程应用技术要求。该交货盘在运输过程中不易变形,在张力放线时尾部导线不易窜出,还可以很好地保护最内几层导线;具有可循环使用、空盘回收效率高、拆卸组装方便、节约环保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