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牵引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入实施,将推进更高比例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给新型电力系统灵活运行带来巨大挑战。然而,传统备用容量确定准则通常是以常规发电机和负荷不确定性,未充分考虑新能源发电不确定性,导致单纯依靠火电灵活性改造难以应对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因此,为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调节能力,亟待深度挖掘源、网、荷、储等环节多类型潜在灵活性资源,包括煤电灵活性改造、电动汽车、需求侧管理、配置储能、P2X灵活性负荷等,并合理配置多类型灵活性资源,设计完善的灵活性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
针对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分析净负荷多时间尺度波动特性,提出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评价方法,建立多类型灵活性资源协同规划模型,并进一步提出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调度优化方法,有利于确立不同类型灵活性资源的技术经济性,从而设计不同灵活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也能够为厘清电网新型灵活性资源业务投资与电价核算的潜在关系,推进多业务融合的电网投资优化提供支撑,这对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及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促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力建设》编辑部特邀华北电力大学鞠立伟副教授、谭忠富教授作为专题特约主编,组织“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资源发展关键技术及应用”专题,真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积极撰文,踊跃投稿,共同探讨相关理论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应用,以解决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资源发展技术难点和热点问题,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发展,征稿方向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征稿方向(但不局限于此)
(1)新型电力系统多尺度灵活性评价技术;
(2)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管控运行技术;
(3)用户侧多类型灵活性负荷聚合控制技术;
(4)“源-网-荷-储”灵活性资源协同规划技术;
(5)需求侧灵活性资源动态聚合调度技术;
(6)供需双侧灵活性资源协同互动调度技术;
(7)灵活性资源综合价值评估及商业模式研究;
(8)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市场交易机制研究;
(9)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投资优化技术;
(10)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主体效益均衡技术。
二、投稿要求
(1)要求论文语言流畅,逻辑关系明确。在不影响基本思想表述完整性的前提下,请尽量精炼语句、精简图表和公式、简化推导和证明过程,宜将篇幅控制在8000字以内。
(2)请写明题目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以及作者单位的英译文,同时附5~8个中英文关键词和300~400字的中文摘要及约250个实词的英文摘要。摘要请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应是一篇独立的短文,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一般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
(3)在投稿的同时,请附言说明稿件涉及的科研项目概况、有关的背景资料和成果的主要创新点。若为基金资助项目或部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请提供项目编号。
(4)来稿请用Word排版,格式尽量与《电力建设》版面要求一致(可在电力建设官网下载论文模板)。
(5)对英文稿件的要求与对中文稿件的要求相同,请同时提供作者中文信息。
三、重要日期
为了及时刊登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采用录用后优先以专题的方式陆续刊出。
投稿截止时间:2023年3月31日。
四、投稿方式
您可以直接将稿件发送到联系人邮箱并登录《电力建设》系统注册作者用户名和密码投稿,请注意在投稿栏目中选择“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资源发展关键技术及应用”。真诚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五、联系人
(1)特约主编
鞠立伟 副教授,邮箱:jlw@ncepu.edu.cn
谭忠富 教授,邮箱:tanzhongfubeijing@126.com
(2)《电力建设》编辑部
景贺峰 编辑,电话:010-66602702,邮箱:jinghefeng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