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必然趋势。新能源弃电和电力供应不足现象反复交织将成为常态,亟需充分发挥各类资源调节能力,优化能源电力保供方案,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当前,我国电力市场在促进新能源消纳、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要进一步破解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中的突出矛盾问题,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与供电能力,保障能源安全。
在上述背景下,为展示在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共享学术和技术成果,《电力建设》编辑部拟针对“促进电力保供能力提升的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开设专题,并邀请华北电力大学刘敦楠教授作为专题特约主编。真诚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一、主要征稿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 面向电力保供能力提升的电力市场体系和机制设计
2. 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与电价传导机制
3. 促进新能源保供能力提升的中长期、现货市场机制设计
4. 面向共享互济的省间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输电权交易
5. 战略备用、稀缺定价与电力容量市场理论和关键技术
6. 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营关键技术
7. 新兴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的模式和机制
8. 碳排放权、用能权与需求侧响应
9. 其他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相关问题
二、投稿要求
1) 要求论文语言流畅,逻辑关系明确。在不影响基本思想表述完整性的前提下,请尽量精炼语句、精简图表和公式、简化推导和证明过程,宜将篇幅控制在8000字以内。
2) 请写明题目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以及作者单位的英译文,同时附5~8个中英文关键词和300~400字的中文摘要及约250个实词的英文摘要。摘要请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应是一篇独立的短文,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一般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
3) 在投稿的同时,请附言说明稿件涉及的科研项目概况、有关的背景资料和成果的主要创新点。若为基金资助项目或部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请提供项目名称编号。
4) 来稿请用Word排版,格式尽量与《电力建设》版面要求一致(可在电力建设官网下载论文模板)。
三、重要日期
为了及时刊登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采用录用后优先以专题的方式陆续刊出。
稿件刊登时间:拟于2023年6月开始陆续刊登。
四、投稿方式
登录《电力建设》系统注册并在线投稿,请注意在投稿栏目中选择 “促进电力保供能力提升的电力市场体系建设”。 或者直接将稿件发送到联系人邮箱(网站维护期间使用)。
联系人:
《电力建设》编辑部 魏希辉 编辑,电话:010-66602697,邮箱:dljswe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