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氢能因具有能量密度大、可持续且用途广泛等特点,已成为最受青睐的能源载体。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总计约7.6亿kW;预计到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2亿kW以上;预计2025年氢需求量达到3500万t,2060年氢需求量将高达1.3亿万t。从环境和能源的角度来看,通过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氢,不仅能够实现“零碳排放”,获得真正洁净的“绿氢”,还能够将间歇、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化学能,高度契合衔接了氢能利用和光伏消纳两个重点领域的迫切需求,将有助于突破可再生能源消纳瓶颈,并有效解决制氢成本高和绿色生产的问题。我国也在系统布局氢能绿色制取、安全致密储输和高效利用技术重点专项,贯通基础前瞻、共性关键、工程应用和评估规范环节。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部署围绕氢能绿色制取与规模转存体系、氢能安全存储与快速输配体系及氢能便捷改质与高效动力系统3个技术方向,拟启动19项任务、安排国拨经费3.4亿元。在此背景之下,分析各类发电技术与氢储能系统深度耦合关系,挖掘其协同效能,支撑氢电耦合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安全、经济、高效、智能运行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基于此,《电力建设》编辑部特邀请北方工业大学李建林教授作为特约主编,拟针对“绿氢制备、存储、多场景下应用及经济性分析关键技术”开设专题,有针对性地向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征稿,对绿氢制备、存储、多场景下应用及经济性分析相关前沿技术与理论应用等进行探讨,征稿方向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征稿方向
(1)可再生能源制氢前沿技术;
(2)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建模仿真、稳定性分析;
(3)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4)适应大容量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的高效电力电子变换技术;
(5)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状态监测、安全保护技术;
(6)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规划配置、经济性评估技术;
(7)氢输配系统关键技术;
(8)高可靠性大规模氢存储技术;
(9)用户侧燃料电池微网集成与主动支撑电网关键技术。
二、投稿要求
(1)要求论文语言流畅,逻辑关系明确。在不影响基本思想表述完整性的前提下,请尽量精炼语句、精简图表和公式、简化推导和证明过程,宜将篇幅控制在8000字以内。
(2)请写明题目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以及作者单位的英译文,同时附5~8个中英文关键词和300~400字的中文摘要及约250个实词的英文摘要。摘要请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应是一篇独立的短文,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一般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
(3)在投稿的同时,请附言说明稿件涉及的科研项目概况、有关的背景资料和成果的主要创新点。若为基金资助项目或部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请提供项目编号。
(4)来稿请用Word排版,格式尽量与《电力建设》版面要求一致(可在电力建设官网下载论文模板)。
(5)对英文稿件的要求与对中文稿件的要求相同,请同时提供作者中文信息。
三、重要日期
(1)为了及时刊登最新的研究成果,希望您在2023年12月15日之前返回稿件;
(2)稿件刊登日期:2024年上半年。
四、投稿方式
登录《电力建设》系统注册并在线投稿,请注意在投稿栏目中选择“绿氢制备、存储、多场景下应用及经济性分析关键技术”。或者直接将稿件发送到联系人邮箱(网站维护期间)。
目前,我刊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而且对于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较高的优秀稿件,还有丰厚稿酬,以表示感谢!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北方工业大学李建林教授,邮箱:dkyljl@163.com;
《电力建设》编辑部 张小飞 编辑,电话:010-66602712,邮箱:dljszhang20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