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未来能源电力系统将深度耦合,并与经济社会、技术发展高度关联。2030年碳达峰后,能源电力将进入脱碳期,新型电力系统减碳压力将逐步提升,电源结构转型任务艰巨,新型电力系统演变面临技术不确定度高、发展路径复杂等一系列挑战。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分析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路径,研判各类颠覆性技术,为新型电力系统战略规划与路径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是当前研究重点。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认识颠覆性技术早期形成过程中的规律性特征,识别出颠覆性技术,制定合理的研发战略与创新政策,对于我国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电力建设》编辑部特邀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碳中和研究中心秦晓辉主任、国网安徽电力经研院潘东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朱淼、文书礼老师作为联合特约主编,拟针对“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路径与颠覆性技术”开设专题,有针对性地向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征稿,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与前沿技术进行探讨,征稿方向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征稿方向
(1)能源电力社会-技术系统演变路径;
(2)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颠覆性技术研判方法;
(3)能源电力领域新兴颠覆性技术,包含但不局限于人造小太阳技术、铅基核反应堆技术、超远距离无线充电技术、量子计算、元宇宙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
(4)新型电力系统信息-能源-交通协同交互技术;
(5)电力系统中的新型储能、氢能应用。
二、投稿要求
(1)要求论文语言流畅,逻辑关系明确。在不影响基本思想表述完整性的前提下,请尽量精炼语句、精简图表和公式、简化推导和证明过程,宜将篇幅控制在8000字以内。
(2)请写明题目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以及作者单位的英译文,同时附5~8个中英文关键词和300~400字的中文摘要及约250个实词的英文摘要。摘要请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应是一篇独立的短文,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一般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
(3)在投稿的同时,请附言说明稿件涉及的科研项目概况、有关的背景资料和成果的主要创新点。若为基金资助项目或部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请提供项目编号。
(4)来稿请用Word排版,格式尽量与《电力建设》版面要求一致(可在电力建设官网下载论文模板)。
(5)对英文稿件的要求与对中文稿件的要求相同,请同时提供作者中文信息。
三、重要日期
(1)为了及时刊登最新的研究成果,希望您在2023年12月01日之前返回稿件;
(2)稿件刊登日期:2024年上半年。
四、投稿方式
登录《电力建设》系统注册并在线投稿,请注意在投稿栏目中选择“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路径与颠覆性技术”。或者直接将稿件发送到联系人邮箱(网站维护期间)。
目前,我刊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而且对于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较高的优秀稿件,还有丰厚稿酬,以表示感谢!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碳中和研究中心秦晓辉主任,邮箱:qinxh@epri.sgcc.com.cn
国网安徽电力经研院潘东院长,邮箱:pandong_hf@163.com.
上海交通大学朱淼教授,邮箱:miaozhu@sjtu.edu.cn;
上海交通大学文书礼助理教授,邮箱:wenshuli@sjtu.edu.cn;
《电力建设》编辑部 张小飞 编辑,电话:010-66602712,邮箱:dljszhang20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