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状态感知与智能调控理论与方法”专题征稿启事
面向“双碳”目标,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是能源系统需求侧用能结构变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侧”不确定性随之加剧,这给电力系统实时功率平衡带来了更大挑战。随着具备虚拟储能特性、可灵活调控的用户侧柔性源荷储设备逐渐普及,需求侧源荷储状态感知与集群调控正成为充分消纳可再生能源、促进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此外,随着售电侧市场逐步放开和电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面向灵活性资源规模化利用的虚拟电厂、能源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示范应用如火如荼。因此,如何通过源荷储设备状态智能感知获取需求侧的细粒度发用电信息,深度挖掘需求侧的海量灵活性资源及其调节潜力,并通过智能化手段使其灵活高效地参与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优化调控,实质性唤醒这些“沉睡”资源,实现电力系统功率平衡调节由“源随荷动”向“源荷储协同互动”的转变,以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能力,已成为需求侧资源调控的热点问题。基于此,《电力建设》编辑部特邀请天津大学刘博副教授、武汉大学廖思阳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孙英云教授、天津大学赵博超副教授及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中心(电力负荷管理中心)蒋雯倩高级工程师、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赵瑞锋正高级工程师作为特约主编,拟针对“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状态感知与智能调控理论与方法”开设专题,向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征稿,对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状态感知与智能调控的相关前沿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等进行探讨,征稿方向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征稿方向
(1)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状态感知;
(2)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灵活性资源虚拟储能特性分析;
(3)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灵活性资源不确定性建模;
(4)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分布式资源动态聚合与可调节能力量化;
(5)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多类型灵活性资源协同智能调控;
(6)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响应与电力系统运行调度的协同优化;
(7)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传感与数据分析;
(8)新型电力系统分层分群体系结构下多主体协同互动模式与可信交易。
二、投稿要求
(1)要求论文语言流畅,逻辑关系明确。在不影响基本思想表述完整性的前提下,请尽量精炼语句、精简图表和公式、简化推导和证明过程,宜将篇幅控制在8000字以内。
(2)请写明题目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以及作者单位的英译文,同时附5~8个中英文关键词和300~400字的中文摘要及约250个实词的英文摘要。摘要请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应是一篇独立的短文,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一般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
(3)在投稿的同时,请附言说明稿件涉及的科研项目概况、有关的背景资料和成果的主要创新点。若为基金资助项目或部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请提供项目编号。
(4)来稿请用Word排版,格式尽量与《电力建设》版面要求一致(可在电力建设官网下载论文模板)。
(5)对英文稿件的要求与对中文稿件的要求相同,请同时提供作者中文信息。
三、重要日期
为了及时刊登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采用录用后优先以专题的方式陆续刊出。
投稿截止日期:2024年12月1日。
稿件刊登时间:拟于2024年8月开始陆续刊登。
四、投稿方式
登录《电力建设》系统注册并在线投稿,请注意在投稿栏目中选择“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状态感知与智能调控理论与方法”。或者直接将稿件发送到联系人邮箱(网站维护期间)。
目前,我刊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而且对于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较高的优秀稿件,还有丰厚稿酬,以表示感谢!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天津大学刘博副教授,邮箱:liubo@tju.edu.cn;
武汉大学廖思阳副教授,邮箱:liaosiyang@whu.edu.cn;
华北电力大学孙英云教授,邮箱:sunyy@ncepu.edu.cn;
天津大学赵博超副教授,邮箱:bochaozhao@tju.edu.cn;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蒋雯倩高工,邮箱:jwqqsky@126.com;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赵瑞峰高工,邮箱:ruifzhao@126.com;
《电力建设》编辑部张小飞编辑,电话:010-66602712,邮箱:dljszhang20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