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8-12-01
  

  • 全选
    |
    特高压专栏
  • 屈少峰; 李建; 董树森; 张湘潭
    电力建设. 2008, 29(12):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特高压输电线路内悬浮外拉线抱杆分解组塔施工的需求,提出了顶部拉线抱杆分解组塔施工的一个通用仿真力学模型,通过调整抱杆结构和工况参数,可适应内拉线或外拉线、内悬浮或固定卡脚等类别顶部打拉线抱杆分解组塔施工的精确计算;通过开发程序,可有效实现各种工况组塔施工的快速精确的力学分析和计算,进而优选工器具,优化吊装方案。

  • 刘林田
    电力建设. 2008, 29(12): 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000kV荆门变电站站址位于膨胀土区域,站内1 000kV构架基础的地基处理采用干作业扩底机械旋挖桩施工工艺。采用旋挖钻机钻进到孔底设计标高或持力层后,再用专用扩底钻头进行扩底施工,扩底到位后立即吊放钢筋笼、下放导管、浇筑商品混凝土。与人工挖孔桩相比,该施工工艺速度快,效率非常高。
     
  • 刘林田
    电力建设. 2008, 29(12):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000kV荆门变电站站址位于膨胀土区域,站内1 000kV构架基础的地基处理采用干作业扩底机械旋挖桩施工工艺。采用旋挖钻机钻进到孔底设计标高或持力层后,再用专用扩底钻头进行扩底施工,扩底到位后立即吊放钢筋笼、下放导管、浇筑商品混凝土。与人工挖孔桩相比,该施工工艺速度快,效率非常高。
  • 理论研究
  • 尹鹏1; 李黎1; 胡亮霞1; 梁峰2
    电力建设. 2008, 29(12):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500kV榕江大跨越输电线路工程为背景.选取3条地震波作为地震输入,用时程分析方法研究输电塔一线体系地震响应与输入地震波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横线向与顺线向地震对单塔模型的作用效果基本相同;横线向地震作用下。塔线模型中塔顶的顺线向响应是由输电线仅受初始激励下的自由摆动而产生的,与地震波的类型与峰值无关。输电线对输电塔的横线向振动并无影响。仅仅降低了其在横线向的响应峰值;顺线向地震作用下,塔顶的顺线向位移响应主要与输电线的振动有关,但同时也与输入地震波的类型与峰值相关;输电塔的地震响应以顺线向为主。
     
  • 陈海荣1; 张静2; 潘武略2
    电力建设. 2008, 29(12):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是一个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系统,建立精确的换流器数学模型比较困难。文章采用非线性变换和非线性系统反馈线性化理论,建立了同步旋转坐标系下VSC—HVDC系统换流器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结合线性系统最优控制原理,设计了VSC—HVDC系统的状态反馈线性化解耦控制器,实现系统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基于PSCAD/EMTDC的数字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 苏荣臻; 郑卫锋; 鲁先龙; 程永锋
    电力建设. 2008, 29(12): 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型桩具有施工方便、占地面积小、造价合理等优点。文章介绍了微型桩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微型桩单桩抗拔荷载一位移特性及其施工工艺等,得到了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值,并与现有规范中的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微型桩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以期为微型桩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提供设计依据。
     
  • 电网技术
  • 秦庆芝1; 于泓2; 张益国3; 闫涛4; 鲁先龙5
    电力建设. 2008, 29(12):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方位不等高基础主要是针对山区输电线路工程特点,结合已广泛应用的铁塔全方位长短腿,充分利用塔位周围自然地形,采用主柱加高方式调整塔腿高度,达到减少塔位基面开方、保护林木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降低工程总造价的目的。通过不同岩石地质条件及可能应用的典型的不等高基础型式的真型试验,验证基础设计计算理论,分析基础承载特性、规律和工程应用的可行性。
     
  • 潘晓春
    电力建设. 2008, 29(12): 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轻冰区往往因缺乏覆冰资料,难以进行覆冰频率统计,给输电线路设计冰厚的合理取值带来困难。基于覆冰强度的概念,提出一种简单的覆冰重现期分析模型,试图解决历史覆冰重现期难以确定的问题。认为在同一气候区内相邻地区间冰厚随高程的变率是相近的,据此,导出安徽沿江江南地区设计冰厚的经验计算公式,并进行合理性检验。
     
  • 陈宝运
    电力建设. 2008, 29(12):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00kV地下变电站工程具有地下深度深、火灾扑救和烟气排放难等特点,消防设计立足于自防自救的原则,保证生产和防火安全。变电站采取严密的防火分隔措施,耐火极限不小于3h,各设备房间形成独立的防火单元。变压器及电抗器采用固定式细水喷雾灭火系统;控制室等重要建筑采用火灾探测报警装置报警及移动式灭火装置灭火。站用电室、继电器室、外来站用电室、通信机房、35 kV GIS室消防灭火方式可采用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地坪排水主要排除地下结构渗漏的地下水和消防时的消防排水。
     
  • 万建成; 朱宽军; 刘胜春; 孙宝东; 牛海军
    电力建设. 2008, 29(12):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耐热铝合金导线是一种能够大幅度提高载流量的新型导线.在输电线路上推广应用普通耐热铝合金导线,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国产普通耐热铝合金导线的大量试验数据表明,国内部分厂家生产的普通耐热铝合金导线的主要机械和电气性能,已达到或超过进口产品的水平,为我国电网大规模地采用国产耐热导线奠定了基础。
     
  • 王晓东
    电力建设. 2008, 29(12): 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古林—海门220kV线路工程是2007年天津市重点工程。全线90%塔位坐落于盐池及河道中,加上在基础及组塔施工期间,遇到了严重的外协阻力,影响了施工进度,给后期架线施工时间非常有限,工期十分紧迫。采用先进的动力伞展放导引绳工艺,有效地解决了工期紧张、跨越大片盐池及外协阻力的问题,加快了工程进度,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并节约了施工费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 黄礼平; 张颖璐; 李金福
    电力建设. 2008, 29(12):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纤维复合芯导线(ACCC导线)与常规导线相比,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热膨胀小、耐高温、载流量大等优点,常州供电公司110kV线路增容改造中应用ACCC导线。通过对该导线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能、载流性能等的试验研究,以及对该导线在高温下的运行特性和输送能力的分析,表明该导线在耐高温、通容大电流和低弧垂等方面的优越性。ACCC导线特别适合用于城郊地区老线路的增容改造。
     
  • 陈显伟
    电力建设. 2008, 29(12):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岭背靠背换流站的换流变压器安装过程中,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换流变压器安装工艺保障系统。提高了换流变压器安装工艺的准确性、科学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换流变压器施工中耗时多、浪费大(电能、人工、材料等)等问题,并对安装中遇到的气密性问题、套管介质损耗偏大、套管与本体接口处漏油等提出了解决措施。
     
  • 王曦辰; 李震宇; 胡启海
    电力建设. 2008, 29(12): 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集中搅拌混凝土进行特高压输电线路基础施工具有质量稳定、机械化程度高、占地少、环保效应好等优点。对特高压线路工程中采用集中搅拌混凝土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在1 000 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线路基础施工中得到应用。
     
  • 杨雄彬; 张晓霞
    电力建设. 2008, 29(12):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11月3日中山局220kV小榄站全站失压,针对这次跳闸事故,分析了电压切换回路电压切换原理,指出电压切换回路的信号回路存在隐性缺陷,若运行方式变更.无法对信号"切换继电器同时动作"准确报警,给变电站二次系统稳定运行留下隐患。结合实际提出了电压切换回路的改进方法和维护注意事项。
     
  • 张德美
    电力建设. 2008, 29(12):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莆田LNG电厂500kV送出工程为国内首条海上大跨越工程,19号基础是第1座500kV线路的海中双回路铁塔基础。首次在国内采用斜钢管桩基础型式。塔基下方共布置45根钢管桩,四周布置42根防撞桩,斜桩的斜度为4∶1。工程采用大型打桩船的沉桩施工工艺,利用CPS RTK定位技术进行沉桩定位,沉桩尺寸误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承载力均符合设计要求。
     
  • 电源技术
  • 李润森; 张昌斌
    电力建设. 2008, 29(12): 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空冷机组的特点,在研究百万千瓦湿冷机组的基础上。提出了1 000MW级空冷机组的设计思路,对1 000MW级空冷机组汽轮机热力系统优化、末级叶片选择、排汽装置设计、给水泵配置等设计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其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了研究。供工程前期设计时参考。
     
  • 占金涛; 许建军; 陈加炳
    电力建设. 2008, 29(12):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往调试试验中,由于无法做到对厂用中压母线系统进行全面调试,系统稳定运行无法得到保证。文章提出的厂用中压母线系统调试方法能在厂用中压母线受电前对其受电后的安全稳定情况进行全面模拟,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及控制保护测量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为系统受电后设备的运行及分系统调试提供了安全保证。
  • 王锋; 王雷鸣; 许卫东
    电力建设. 2008, 29(12):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目前600MW机组厂用电电压等级及厂用变压器配置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2×600MW机组高压厂用电接线的1种新方案.并对其显著特点和机组启动时的厂用电运行方式进行了分析。该方案除每台机组多设1台双卷高厂变外,其他设备配置及设备规范与目前300MW级火电厂相同。
     
  • 徐勍1; 干梦军1; 范利辉2
    电力建设. 2008, 29(12): 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高桥三期汽动给水泵是国内首台1 000MW机组全容量汽动给水泵,同时,小汽机自带凝汽器,前置泵与主给水泵布置在同一个基础台板上。通过严格而完整的系统设计,包括弹簧隔振器选型、布置、动力分析与静力分析,泵组在投运后,运行效果良好,基础振动小。
     
  • 秦杰; 刘爱东
    电力建设. 2008, 29(12): 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机定子铁芯损伤是电机常见缺陷之一,因其一次装配完成,受损后修理难度较大。文章以实例讲述此种缺陷的修理及试验方法,无需取出线棒,方法简便可靠,材料容易获得,所需试验设备简单。
     
  • 张翔
    电力建设. 2008, 29(12):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电机在运行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轴电压,可能危及机组安全,对发电机轴电压实时在线监测非常有必要。文章介绍了轴电压在线监测系统,讨论了该系统的整定、异常工况分析及自动试验回路,并给出了系统应用实例。
     
  • 富长城; 杨静; 孟庆辉; 湛川
    电力建设. 2008, 29(12): 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某电厂桩基静载荷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支盘桩的竖向荷载传递规律、单桩垂直承载力、承力盘对桩的承载力的影响及在承载过程中形成的应力场.为将来更进一步研究支盘灌注桩的荷载传递过程及合理确定支盘灌注桩的承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 工程管理
  • 郑凤苓
    电力建设. 2008, 29(12): 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电规模化进程中。各工程项目面临着多种文化、技术、管理的交汇与融合。文章从项目组织结构设计、职能定位、人员配置与项目周期、项目管理的标准化与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阐述了项目组织设计的方法与内容,并研究了影响项目组织设计的动态因素及对策。
     
  • 胡成哲; 王斌; 李剑锋
    电力建设. 2008, 29(12):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火电厂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桩基管理,阐述了电力工程总承包桩基管理的内容和要点,探索了火电厂桩基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根据工程特点,重点论述了桩基管理的工作内容、侧重点及方法,并对施工难点提出了应对措施。通过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实践。保证了桩基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安全等全面受控。
     
  • 王慧召; 申晓留
    电力建设. 2008, 29(12): 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基建期工程管理业务流程,结合信息管理技术与工程管理的实际经验,引入工作流技术设计了基建期工程管理系统。系统以基建期工程管理为背景,考虑国内工程建设行业当前的管理模式特点,利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各种信息整合、处理和加工。构建出基建期信息管理平台,为基建工程的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丰富的决策信息。
  • 技改交流
  • 李星辰; 丁霞; 安伟
    电力建设. 2008, 29(12): 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贾润芳; 张士强; 李猛; 李新; 范炜龙
    电力建设. 2008, 29(12): 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戚乐; 曾静
    电力建设. 2008, 29(12): 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江兆云; 徐锋
    电力建设. 2008, 29(12): 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电建史话
  • 杨勤明
    电力建设. 2008, 29(12): 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火电建设发展史"原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史"的一部分,该书由10多位资深专家分工撰编多年,但迄今未能付梓出版。现将其中"火电建设"部分单独刊出,本刊以连载方式发表,以飨读者。写史要求实事求是,秉笔直抒,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发展规律,以史为鉴,鉴往知来。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工业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21世纪的电力发展中,火电建设仍将处于主导地位,愿全国火电建设者,不懈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