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一种电力系统低频振荡起振原因分析方法。该方法应用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分析软件PSD-SSAP 和潮流及暂态稳定程序PSD-BPA,结合广域测量系统(wide areameasurement system,WAMS)低频振荡实测结果,从静态稳定性分析和事故仿真角度对功率波动和低频振荡的发生环境、起振原因进行分析。分别对区域内与区域间低频振荡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灰色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电力需求预测方法,由于该模型中关键系数的选取往往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国情不符,采用该模型预测的我国电力需求量与实际值有较大差异。基于鲁棒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定量预测电力需求模型系数的方法,采用动态机制来选择模型系数,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对我国近几年的电力需求量进行预测。
根据广东地域和气象现状,提出了广东电力应急减灾通信系统解决方案——采用租用光缆、卫星通信等通信方式,改善电力通信网薄弱环节;并给出了该系统建成后的性能测试结果和保障电力业务示例。
为了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针对新一代数字式故障录波装置,设计了一种符合IEC61850 标准的智能电子装置(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IED)配置工具,并将其应用到新一代数字式故障录波装置中。介绍了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language,SCL)和IED 配置工具的作用和功能,依据软件工程设计模式和配置工具使用的实际需求,采用Model-View-Control(MVC)的软件架构模式对配置工具进行系统架构。详细介绍了该配置工具的特点和该配置工具研究和实现的原理和过程。
荆门换流站接地极工程玻璃钢构架是国内首次应用玻璃钢复合材料的变电构架。重点论述了玻璃钢管成型工艺及力学特性,玻璃钢构架结构型式、结构设计原则、节点连接等,并和钢构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了合理的玻璃钢构架结构型式,为玻璃钢构架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分析了进贤县配电网因三相不平衡所带来的配电变压器损耗,利用改进算法精确计算了线路中的损耗,比较了配电网在几种不同模式下的网损。结果表明,采用多种配电模式相结合的措施对进贤配电网进行改造,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小网损,提高负荷点电压质量和电网运行效率。基于此提出,进贤县“十二五”电网改造应该从维持三相平衡和采用合理的配电网模式入手,降低配电网损耗。另外,此方案也可为其他配电网降损改造提供参考。
采用快门型直流电场传感器,利用周期性变化的电荷所形成的电流测出±500 kV换流站的场强;通过测量对地绝缘的金属板所截获电流测量离子流。对广州换流站内不同设备和构架下8 个典型位置的直流合成场强、离子流进行了测试,并以有/无施工机具作为对比。结合电场、离子流对人体的影响分析,评估换流站内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水平。
针对传统调度数据平台设计思路在多源系统的后期维护中存在明显不足,提出一种基于主动模式的调度参数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设计了基于面向服务体系(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的系统功能集成框架。论述了公共模型标准、统一编码标准、参数转发标准三层结构的调度标准体系设计,结合调度参数流程规划进行一体化流程审核设计,实现调度参数的统一维护与管理。
与常规500 kV高抗相比,特高压高抗作为特高压变电站的大型油浸设备,其体积、重量更大,绝缘油油量多且油品质要求更高,因此特高压高抗在高压套管吊装、绝缘油处理等环节上与500 kV高抗都有很大不同,其安装难度更大,工艺要求更高,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采用许多新工艺、新技术才能够完成。通过1 000 kV 特高压南阳开关站高抗安装的工程实践,对特高压高抗安装中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目的是和同行交流经验,共同建设好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
为解决跨越输电线路在架设过程中被跨越线路无法停电或者跨越地点搭建跨越架困难等技术难题,提出了一种用V型非张力跨越网带电更换导、地线的方法,并研制相应的V型非张力跨越网和走线机。通过跨接在相邻迪尼玛绳上的可调V型跨接单元和底部的滑轮形成1 个新旧导、地线更换用的索道,防止因导、地线下垂和施工过程中可能的断裂事故而与下方交叉电力线路接触造成的危险;走线机用于牵引线的布置和拆卸。现场工程实践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高效地完成导、地线的新旧更换,走线机实现了安全高效的非人工走线,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交流特高压接入负荷中心区域电网后,在输入区外电力的同时,使受端500 kV电网短路电流水平增加较多,如何控制电网短路电流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根据济南特高压变电站的具体落点和山东500 kV电网结构,通过多方案分析论证,提出了济南特高压变电站500 kV主接线采用一变两线单元接线方式。该接线在不改变500 kV 网架结构的基础上,可有效降低短路电流水平,且能满足电网安全可靠供电要求。
为满足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电磁环境模拟试验线段进行交、直流输电关键技术和试验功能的要求,研究设计了交、直流同塔三柱门型终端塔架。介绍了三柱门型终端塔的特点,从功能选型、结构布置、构造连接、计算分析、机械传动、自动控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可为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和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嘉酒地区风电大规模建设及小水电相继接入电网,嘉酒电网出现了低频振荡的运行稳定性问题。分析了嘉酒电网低频振荡的原因,应用特征值法进行了小干扰稳定性仿真计算,并对酒钢电厂机组电力系统稳定器( power systemstabilizer,PSS)功能参数进行了现场试验整定,试验结果验证了PSS功能对系统低频振荡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汽包水位是表征锅炉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由于配置、安装、运行及维护不当等因素,导致汽包水位测量系统存在测量值与实际值不符的情况,影响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文章对浙江省火电厂汽包水位测量、水位保护投入状况进行现场调查,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并提出消除或减少这些问题的技术改进措施,供同行参考。
当超临界直流锅炉燃用煤的硫含量St.ar平均值在1.5%以上时,一般会出现高温腐蚀。通过对某超临界前、后墙对冲燃烧直流锅炉所送检的水冷壁管烟气侧腐蚀状况,采用目视、体视镜、电镜、能谱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查分析,确定了高温硫腐蚀的产物,并对成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防治的措施和建议,为预防高温硫腐蚀提供参考。
介绍了华能玉环电厂6 kV厂用电系统的保护配置情况;重点阐述了西门子快速母线保护、导引线差动保护在华能玉环电厂的工程应用及缩短厂用电保护时间级差的具体措施。玉环电厂快速母线保护的应用突破了以往将限时电流速断作为电源分支进线主保护的传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介绍了新型铁素体耐热钢T/P92、T/P122 在超超临界机组中的应用情况;针对T/P92、T/P122 钢目前使用过程存在的缺陷、失效示例,对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监督的方法及手段,以及提高安全可靠性的意见及建议,以期对其他超超临界机组的使用和监督提供借鉴。
煤质多变和偏离设计工况,影响锅炉燃烧,造成锅炉结渣,严重影响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某600 MW新建锅炉,分析其结渣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对同类型锅炉基建调试和投产后防止锅炉结焦提供参考。
对燃煤电厂湿法脱硫后烟囱出口烟气液滴夹带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该现象对烟囱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针对“湿烟囱”提出通过控制烟囱内烟气流速、采用合理的筒型设计和设置液滴回收装置等措施,以解决其出口烟气液滴夹带问题。
某电厂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锅炉配置6 台ZGM133G型中速辊盘式磨煤机。介绍了ZGM133G中速磨的主要技术特点,并从风煤比、磨辊加载力、动态分离器转速、磨煤机进出口差压四个方面重点介绍了该磨的运行特性,对调试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该磨在1 000 MW机组上的良好应用提供设计和运行参考。
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的工质流量大、温度高、压力大,其管道采用新型钢种,管道更长、更重,增加了管道吊装施工难度。文章介绍了宁海二期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主蒸汽管道、高温再热蒸汽管道、冷段管道和高压给水管道的吊装施工工艺,可为超超临界机组安装工程提供参考。
与常规露天煤场相比,圆形煤场具有建设占地面积小、场地利用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文章从基础钢筋绑扎、扶壁柱定位测量、模板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脚手架搭设等方面,对圆形煤场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案进行了总结。
气象数据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空冷系统设计精度。基于对火电厂气象站与地方气象站在气温、风速、气温变化规律、风速变化规律以及风向变化规律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出了火电厂空冷系统设计气象条件的确定方案。
广东台山核电厂一期采用了第3 代欧洲压水堆(European pressurized-water reactor,EPR)技术。介绍了2 号核岛工程筏基第一罐混凝土(first concreting date,FCD)前核岛中心区、预应力廊道、安全厂房、燃料厂房等部位筏基底板的防水施工工艺;针对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及需特别关注的地方,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建议。
基于目前已有的电厂热力系统矩阵方程,推导了某电厂660 MW超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热经济指标表达式,并给出了指标的变化量,为分析该机型热经济性及其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等离子体点火及稳燃技术与小油枪点火及稳燃技术是目前在燃煤电厂应用最广泛、技术相对成熟的锅炉节油点火及稳燃技术。对等离子体点火及稳燃技术与小油枪点火及稳燃技术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并提出这两种节油点火及稳燃技术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宁海电厂二期工程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工程建设中,采用感应加热设备进行了相应的焊接热处理工艺试验,解决了SA335-P92 钢管的焊接预热及焊后热处理存在的内、外壁温差问题,提高了SA335-P92 钢管的焊接热处理质量。该试验方法可为国内其他超超临界机组焊接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