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06-01
  

  • 全选
    |
    专家论坛
  • 常杰
    电力建设. 2009, 30(6):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质气化发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之一,其研究、开发及应用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分析了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产业化应用中存在的关键技术、经济及政策问题,指出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产生10亿多t的生物质废弃物,发展生物质气化发电有巨大的潜力,应根据不同区域生物质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立合理规模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同时政府应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生物质气化发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智能电网技术专栏
  • 苗新; 张恺; 陈希; 章欣; 孙声波; 吴国良; 周昭茂; 田世明; 李建歧
    电力建设. 2009, 30(6): 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学科、标准、信息通信系统、资产寿命、智能家居、电力用户、应急防灾减灾和未来10年电力技术创新等角度探讨了智能电网。提出了中国智能电网的框架,以信息通信系统为支撑平台,以监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为3个保障平台,使发电系统、输电系统、配电系统和用电系统等4个物理实体平台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通过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有机融合来搭建服务平台,为工业、商业和居民等3类用电目标客户提供满意的个性化服务。在坚强智能、安全可靠、清洁高效、自愈可调的基础上,做到保护环境,对自然资源和谐友好,实现客户至上的目标,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从博弈关系、资产寿命分期划代、驱动因素、发展策略、"节约每一度电"的思考、注意避免的倾向等方面,给出了关于中国智能电网的思考与建议。
     
  • 孙元章; 李蕊; 吴云亮
    电力建设. 2009, 30(6):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智能电网的建设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趋势。对国内外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发展安全、经济和清洁运行并重的智能型电网的基本思路,论述智能电网可能的发展方向,总结出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支撑技术。同时,指出我国当前制定电网安全、经济与清洁运行的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的迫切性。
     
  • 李威; 徐泰山; 薛禹胜
    电力建设. 2009, 30(6): 1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能安全防御系统是智能电网的基础保障和重要特征。不同调度层面电网安全防御系统的构建、协调整合,是构筑适应国家电网特高压互联大电网安全稳定要求的智能协调防御体系的恰当途径。本文针对诸如重点城市等负荷中心电网特点,讨论了此类重要小受端智能电网安全防御系统的开发。最后介绍近期开发的一个试点实例,该地区安全防御系统已初步形成了地区和上一级省调安全防御系统的协调接口,实现了地区级安全防御系统框架和初步的安全预警功能。
     
  • 理论研究
  • 余娟; 孙鸣; 邓博
    电力建设. 2009, 30(6):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分布式发电(DG)规模、容量的扩大及其在发电比例中的提高,近几年展开分布式发电装置孤岛运行可能性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在故障后DG与系统解列形成孤岛运行方案,以充分发挥DG的持续供电作用。分析了系统故障后DG与系统解列所形成的孤岛运行的特点,介绍了现有的两种形成孤岛的模式,并讨论了DG形成孤岛需要满足的条件,分析了孤岛运行时对孤岛内原有保护与控制的影响,提出了实现孤岛运行所要采取的与保护和控制相关的措施,据此得出短时间断供电形成的孤岛运行是目前可行的模式。
     
  • 李红玲; 文习山; 舒乃秋
    电力建设. 2009, 30(6):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绝缘子污秽放电伴随着声发射现象,人工污秽试验表明,污秽绝缘子放电声发射信号与绝缘子污闪放电的发展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为有效分析绝缘子放电声发射信号,从而判断绝缘子表面的污秽放电状况,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这种新的机器学习工具,建立了以污秽绝缘子放电声发射信号中的多个变量作为输入参数,污秽程度作为输出的绝缘子运行状态评定模型。模型参数通过交叉检验的方式确定,并通过部分仿真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最小支持向量机具有很好的学习、分类和泛化能力,满足绝缘子污秽监测实际要求。
     
  • 电网技术
  • 陆佳政; 彭继文; 张红先; 李波; 方针
    电力建设. 2009, 30(6):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湖南电网冰灾是在全球持续变暖、拉尼娜事件出现、湖南气温10年正距平的气候背景下发生的。冰灾过程的演变经历了发生、发展、极盛和消退4个阶段。冰灾形成的主要原因:湖南的特殊地形有利于冰灾的形成;寒潮的爆发导致了冰灾的开始;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和偏强偏北的副高使冰灾得以维持;频繁东移的南支槽为冰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降水条件;稳定少变的冷高压不断分裂冷空气补充南下;强大的逆温层提供了过冷水滴的生长条件;边界层锋区使冰灾能够维持和加强。这次罕见的冰灾是在上述8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的。
     
  • 卢鹏; 方煜瑛; 刘旭
    电力建设. 2009, 30(6):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交流特高压变电站1100kV GIS设备特高频(UHF)法测量局部放电的应用实例为基础,介绍了用特高频(UHF)法测量GIS局部放电的原理以及内部传感器的构造。通过特高频(UHF)法和常规脉冲电流法同步测量,找出特高频(UHF)信号和视在电荷之间相互关系,结合工厂内的试验数据,得到UHF信号的衰减值,以便现场就可以直接观察出局部放电的电荷量。
     
  • 吴海洋; 王开明; 冯云巍
    电力建设. 2009, 30(6):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指出了当前设计规范中关于计算输电塔风振系数方面条文规定中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基于准稳定理论并采用Davenport谱计算输电塔架风振系数的方法,有助于更好理解风振系数的概念。按照给出的计算步骤,编制程序计算了某大跨越输电塔的风振系数,并与按照规范方法计算得到的风振系数进行比较,发现顶部横担处风振系数最大,并且随着高度的增大,风振系数在每个横担高度处都会突然增大,这一点值得工程设计人员注意。
     
  • 李永祥
    电力建设. 2009, 30(6):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甘肃750kV永登—白银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工程中全线路径大部分地段地基为岩石的特点,选择采用了岩石嵌固式基础。为了验证大荷载下使用嵌固式基础的可靠性,共进行了5组不同埋深的岩石嵌固式基础现场真型试验,分析了基础的承载特性与破坏机理,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嵌固式基础可用于风化性较强的山区岩石杆塔基础,其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甘肃750kV永登—白银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 尤红兵1; 赵凤新1; 刘锡荟2
    电力建设. 2009, 30(6): 4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介绍了美国《变电站抗震设计推荐规程》(IEEE Std693—2005)的基本情况,详细讨论了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性能标准,并与我国《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比较。介绍了IEEE Std693—2005规范对变电站电气设备振动台试验输入时程的规定,并给出了满足IEEE Std693—2005要求的推荐输入时程。以断路器为例,简要介绍IEEE Std693—2005抗震性能的评定方法和评定步骤。结合我国情况,提出了建立变电站电气设备抗震性能检测标准的建议。
     
  • 郭秀勇1; 贺辉2; 周羽生1; 杨文兵3; 黄明3; 胡登宇1
    电力建设. 2009, 30(6):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沙塘湾110kV变电站所区的平均土壤电阻率过高,采用常规水平接地网方案时,其接地电阻值远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针对此种情况,提出采用扩大水平接地网、深井接地、方孔均压网与不等间距布置相结合的方式对接地网进行优化,有效地降低了接地电阻,同时提出通过二次系统的接地方案来提高变电站电磁兼容水平,较好地满足了变电站对接地网的技术要求。
  • 吴昌垣
    电力建设. 2009, 30(6):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500kV三相共体ASA主变的内部结构的分析,研究了500kV ASA变压器在低温高潮湿气候条件下的现场组装及安装技术。介绍了现场防尘室的设计、现场组装流程、器身组装及防潮方案、超大电流(25000A)接头施工工艺技术、附件安装需要注意的问题。
     
  • 李庆林; 凌一朋; 郭学闻
    电力建设. 2009, 30(6):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架空送电线路无跨越架不停电跨越架线时,为保护被跨越的运行电力线,通常在跨越档采用全封网或局部封网布置。文章针对跨越档全封网布置,且选用迪尼玛绳作为承载索时,跨越档应限制的档距及跨越档档端铁塔应增加的高度进行计算分析,为跨越档的设计参数选择提出了建议。
     
  • 电源技术
  • 俞震华
    电力建设. 2009, 30(6):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概括了红外检测技术诊断方法和判断依据,阐述了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厂应用红外成像技术检测百万千瓦机组中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高压套管、避雷器、架空线路、电缆等电气主要设备缺陷的经验,并对红外成像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 柴靖宇
    电力建设. 2009, 30(6):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山西某工程为例,针对1000MW超超临界空冷机组的特点,介绍了直接空冷和间接空冷方案,并对2种设计方案的特点、经济性等进行了分析,供1000MW机组空冷系统选型设计参考。
     
  • 张冬冬1; 蒙海军2
    电力建设. 2009, 30(6):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沿河核电站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CPR1000数字化压水堆核电站,为了提高整体自动化水平,采用DCS控制系统。文章主要介绍了红沿河核电站安全级DCS控制系统的设计。安全级DCS控制设计遵循多样性、冗余性和安全性,可以作为其他核电站参考。
     
  • 史勉
    电力建设. 2009, 30(6):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空冷机组凝结水的水质特点,文章介绍了粉末树脂覆盖过滤器精处理系统,说明了空冷机组设置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的必要性,着重论述了粉末树脂覆盖过滤器的特点及应用,包括过滤器结构、粉末树脂配比原则、系统配置、工艺流程等问题。
     
  • 赵建忠; 韩飞腾
    电力建设. 2009, 30(6):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浙江国华宁海电厂二期雨水泵房濒临海边,需开挖11m深基坑,基坑底部为岩基,上面覆盖11m厚的粗砂、碎石等松散材料,地下水与海水相通,通过采用嵌岩地下连续墙支护方案解决了该基坑的止水、支护等难题。
     
  • 蒋华庆; 田景奎; 姜在骏; 顾俊峰
    电力建设. 2009, 30(6):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利用PVSYST软件对西班牙帕尔玛地区采用固定式支架、单轴跟踪系统(倾角为当地纬度)、双轴跟踪系统的光伏电站的电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单轴跟踪系统可以使得电价降低11.1%~20.2%,双轴跟踪系统的性价比明显不如单轴跟踪系统。在我国的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和新疆等省区有不少地方与帕尔玛有着相近纬度且太阳能资源更为丰富,在那里使用单轴跟踪系统对于电价的降低效果更为明显。
     
  • 工程管理
  • 张喜荣
    电力建设. 2009, 30(6):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电力建设对外总承包工程市场在不断扩大,对外电源建设项目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变因素多,具有风险大的特点。文章从总承包商的角度分析了国际总承包电源建设项目的基本特征,总结了该类项目风险的特点,建立了国际总承包电源建设项目的风险指标体系,对各类风险进行了分析。
     
  • 吴智泉; 单付; 项昆
    电力建设. 2009, 30(6):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标段划分是工程施工招标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火电基建项目施工标段的划分与其他工程有所不同。文章从施工管理模式、标段合理划分的意义、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常见的标段划分方法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结合具体项目实际探讨了标段划分的思路和分析模型。
     
  • 设备与材料
  • 卢智成; 朱全军; 程永峰
    电力建设. 2009, 30(6): 8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隔振技术在某机械旋转振动控制的工程应用为例,根据隔振器设置原则确定了隔振(震)器的刚度、阻尼以及几何尺寸,通过自主编写的程序对安装了弹簧阻尼隔振(震)器的系统进行了最大振动线位移和隔振(震)效率的计算。最后,对隔振(震)技术在汽轮发电机组基础和变电站设施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徐守琦; 刘凯
    电力建设. 2009, 30(6): 9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采用8线飞车来安装间隔棒,但鉴于液压驱动的动力飞车,元件大多为标准件,其整体重量大,全部压在导线上,使得间隔棒安装处的导线几乎接近于刚性而无法移动,导致间隔棒的安装非常不便。因此,采用蓄电池为动力源制作电力驱动折叠飞车,使飞车的重量及制作成本均大幅降低,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高空作业施工的安全性。
     
  • 技术交流
  • 夏志昌1; 袁文清1; 张伟2
    电力建设. 2009, 30(6): 9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晓东; 孙瑞菊
    电力建设. 2009, 30(6): 9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扶庆利
    电力建设. 2009, 30(6): 97-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金维刚; 刘会金
    电力建设. 2009, 30(6): 98-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嘉鹏; 萨如拉; 袁喜明
    电力建设. 2009, 30(6): 99-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韩志成1; 陈丽2; 杨凯1
    电力建设. 2009, 30(6): 10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郑凤苓
    电力建设. 2009, 30(6): 102-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樊向松
    电力建设. 2009, 30(6): 104-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