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06-01
  

  • 全选
    |
    理论研究
  • 陈金元,李相俊,谢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力发电中风速的波动将会引起输出功率的波动,基于变桨执行机构快速地跟踪桨距角命令,变桨恒功率控制可平抑输出功率的波动。液压变桨执行机构以其响应频率快、扭矩大、便于集中布置和集成化等优点在目前的变桨距执行机构中广泛应用。常规比例积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PI)控制的液压变桨执行机构,具备一定的动态响应性能,但其鲁棒稳定性相对不好。为此,针对液压变桨执行机构设计了H∞控制器,不仅能快速有效地跟踪桨距角命令,还能在变桨执行机构存在参数不确定性情况下,保持系统稳定,同时具备优良动态性能,鲁棒性好。仿真分析表明:相比PI控制,H∞控制系统各方面性能较优越。在设计H∞控制器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加权函数的快速构造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快速地构造所需的加权函数,为H∞控制在工业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 武小梅,文福拴,刘国祥,欧英龙
    电力建设. 2014, 35(6): 7-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组(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s,DFIG)装机容量在电力系统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其与电力网络之间的相互影响日渐增大。采用DIgSILENT软件包对含有DFIG的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从Crowbar保护控制与电力网络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探讨了DFIG的Crowbar投切策略。首先研究了单台DFIG的稳定性,然后以IEEE 30节点系统为例分析了在系统的同一节点分别接入DFIG型风电场和同步发电机组时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最后,从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性角度研究了Crowbar的最佳退出时间。结果表明,含DFIG型风电场的电力系统因短路电流降低使得继电保护范围缩小。

  • 包广清,杨国金,杨勇,常勇
    电力建设. 2014, 35(6): 13-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伏发电在未来将成为新增分布式发电系统的主流,为此研究了光伏发电并网的优化配置问题。建立了光伏电源选址和定容的配电网络损耗最小、节点电压偏移最小和接入费用最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遗传算法的并列选择法;突出优化重点目标,对各目标函数区别对待,在前推回推法计算配电网潮流的基础上,采用该改进的算法求得模型的最优解;最后通过IEEE33节点算例系统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和改进算法的优越性。
  • 魏高升,陈林,李兵,陈永辉,杜小泽,杨勇平
    电力建设. 2014, 35(6): 18-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板式蒸发式冷凝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简化,提出了一种逆流热质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方程求解器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得到了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水温沿流程分布的情况,以及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量和水流量对板式蒸发式冷凝器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温度越高,蒸发式冷凝器的换热量越低,相对湿度越高,换热量越小;空气流速为1~3 m/s时,换热量增加幅度较大;在空气流速达到4 m/s之后,换热量增加缓慢,趋于稳定;当水流量小于0,2 m/s时,换热量与水流量呈线性关系,水流量越大,换热量越大。

  • 微电网技术专栏
  • 孙健秧,郭建钊,金鹏
    电力建设. 2014, 35(6): 2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内部包含冷热电三联供、储能以及光伏发电等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数学模型,提出了考虑经济性的运行控制策略,并采用DIgSILENT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微电网并网转孤岛运行和光伏系统出力大幅变化时分布式电源功率、微电网电压和频率的变化情况,分析了运行模式转变对微电网稳定运行的影响,验证了模型与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 宁阳天,李相俊,麻秀范,闫鹤鸣,惠东
    电力建设. 2014, 35(6): 26-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微网并网运行模式下的动态经济调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优化微网内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数学模型,同时考虑对主网向微网输入功率的优化。数学模型以最小化微网内总用电成本为目标,目标中将从主网中的购电成本视为用电成本的一部分,在考虑微网内功率平衡以及分布式电源出力大小和爬坡限制的约束条件下,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解决平衡约束时,采用潮流计算的方法,将公共连接点视为潮流计算中的平衡节点,可根据网内出力和负荷平衡情况适时进行调节。求解数学模型时,采用粒子群算法,并对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在其中加入自适应措施,以解决非凸、高维、非线性的优化问题。典型算例验证表明,所提出的微网动态经济调度模型合理,求解算法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 刘强,周林,郭珂
    电力建设. 2014, 35(6): 31-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整合多种分布式能源所形成的微电网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受到更大的关注。对微电网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描述了微电网逆变器的建模方法,分析了建模方法对微电网动态特性分析精度的影响。根据微电网的不同运行模式,分析微电网在并网运行模式、独立运行模式以及并网运行与独立运行切换的过渡过程的动态特性及控制策略,指出了目前微电网动态特性分析与控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微电网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微电网控制策略的设计提供了文献基础。
  • 周林,郑光辉,廖波
    电力建设. 2014, 35(6): 38-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分布式电源不具有惯性使得微电网控制困难的问题,引入了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技术,设计了基于VSG算法的逆变器控制策略,并针对该控制策略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VSG算法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微电网中不同分布式电源分别采用上述2种基于VSG算法的控制策略,并分别作为组网单元和并网单元,它们控制方式不同但均具有类似同步发电机的负荷响应特性,在实现微电网虚拟惯性的同时可以达到灵活控制的目的;对微电网的协调控制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微电网频率调整和电压控制策略,针对孤岛向并网模式平滑切换,采取基于虚拟功率的预同步控制策略;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 马川,刘迎澍
    电力建设. 2014, 35(6): 44-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当前微电网研究领域热点,在某些不考虑具体设备暂态过程的仿真研究中,为缩短建模时间和仿真时间,滤除仿真结果中的谐波干扰,针对分布式电源详细模型的本质特点,对其组成部分原动机和逆变器分别进行简化,提出相应的简化模型。在光伏并网的仿真场景下,建立整体仿真模型,将详细模型与简化模型进行对比可知:简化模型不仅在稳态时达到了与详细模型相同的结果,而且暂态响应优于详细模型,达到了预期的对简化模型的要求。

  • 余志勇,万术来,明志勇,张媛,邓明
    电力建设. 2014, 35(6): 50-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针对微电网的研究存在着对储能单元优化的研究较少、含小水电的微电网研究不足等问题。为此,研究了含小水电微电网的运行优化,并对其中的储能单元提出了优化控制策略。针对风电、光伏不可调度的特性,提出了一种通过起作用集算法对蓄电池进行充、放电的控制策略,以达到削峰填谷效果,并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微电网系统进行经济运行优化。在给出的“风光水”微电网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含蓄电池的“风光水”互补发电优化运行模型。选取冬季典型日的“风光水”微电网进行了仿真研究,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以总的经济效益最高作为目标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彭勇,李倩
    电力建设. 2014, 35(6): 56-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微电网内的扰动源以及电压波动的关联因素。分析微电网内各种功率输出设备的特性,提出微电网电压控制设备类型的选择原则。根据配电调度是否对微电网与配电网的交换功率存在约束,分别提出有交换功率约束和无交换功率约束2种条件下微电网电压的控制策略。研究微电网内可能存在的可控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在微电网电压稳定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参与电压控制的策略。建立并网运行的微电网模型,通过数字仿真的方法对2种条件下大、小扰动对微电网电压的影响进行辅助分析,并且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提出配电网发生稳定问题时,微电网在服从于配电网稳定控制策略下的控制措施和调节原则。
  • 杨湛晔,马红伟,毛建容
    电力建设. 2014, 35(6): 6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一种海岛微电网组网方案的优化方法,并结合实际项目运行数据进行了验证。通过对微电网组网方案数据的整理分析,研究了利用Homer工具计算并网、离网组网方案的净现值投资、发电成本单价、发电量及可再生发电比例,分析光伏设备价格、储能设备使用寿命、风速、柴油价格波动对组网方案的影响,比较出经济性最优方案。然后在Powerfactory仿真软件中搭建经济性方案模型,研究验证最优方案的可行性,实际并网运行数据和调研资料也验证了现有组网方法合理

  • 电力规划
  • 高艺,刘建琴,彭晓涛
    电力建设. 2014, 35(6): 69-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特高压输电网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合理规划输电网中交直流输电方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基于输电能力的特高压交流和直流输电适用范围作为研究对象,考虑交直流输电特性,建立了反映功率传输特性、安全稳定性、经济性等因素的交直流输电方式的评价指标,采用基于最优组合权重方法,对“点对网”情景下1 000 kV特高压交流和±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模型进行评估,得到了这2种输电方式适用范围。本文提出的方法和模型为未来特高压电网规划,特别是为各大能源基地外送输电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周雅,李永平,黄国和
    电力建设. 2014, 35(6): 75-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理的电力规划是解决电力行业资源和环境问题,推进节能减排,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深圳市为例,运用强健可能性规划方法,以电力可持续供应总成本最小为目标,以资源、容量、电量、环境等为约束条件建立深圳市可持续电力规划模型,得到能源供应、电源结构、外购电量、环境排放等符合深圳市电力系统特色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应逐渐降低外购电量,借助清洁发展机制等手段进一步加大本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现供电方式多样化,从而实现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
  • 输配电技术
  • 尹健,马玉龙,蒲莹
    电力建设. 2014, 35(6): 81-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输电线路覆冰灾害严重影响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正常运行。介绍目前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所使用的线路防冰的运行方式。对换流器并联融冰运行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计算,提出了融冰运行方式下的控制保护策略,并通过基于实时数字仿真器(real time digital simulator,RTDS)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仿真平台对融冰运行方式进行试验验证。在锦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系统调试阶段对换流器并联融冰运行方式进行了现场试验。仿真试验与现场试验的结果均证明换流器并联融冰运行方式可行、有效。

  • 化雨,陆佳政,谭艳军,向往,文劲宇
    电力建设. 2014, 35(6): 86-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直流线路的直流融冰方法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24脉波不控整流器的直流融冰装置,可以通过改变整流变压器二次侧电压档位以及整流器输出连接方式来扩大装置融冰范围。给出了详细的直流融冰装置设计方案,在PSCAD/EMTDC仿真软件中搭建了直流融冰装置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

  • 易海琼,兑潇玮,李勇
    电力建设. 2014, 35(6): 9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试点及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根据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支撑调控一体”的指导思想,未来新型智能化开关设备对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结合220、110 kV变电站典型设计方案,研究新型智能化开关设备的出现对智能变电站电气主接线优化设计的影响,对今后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 牛海军,付斌,朱宽军,司佳钧,张军,王景朝
    电力建设. 2014, 35(6): 97-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输配电线路中钢和铝合金金具高能耗的问题,降低线路损耗,对数十种工程塑料进行了遴选和研究,确定以PA66尼龙作为复合材料的基材。在基材中加入玻璃纤维、增韧剂、耐臭氧和耐腐蚀等改性材料,并通过反复试验测试和配方优化,成功研制出一种改性复合材料,其抗拉强度为210 MPa,延伸率为4,5%。材料具有密度小、绝缘性好、耐辐射、节能环保、耐疲劳等优点。进行了基于改性复合材料的间隔棒和悬垂线夹设计、试制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性能满足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要求。基于复合材料的悬垂线夹已应用于35 kV和220 kV架空输电线路中,运行状况良好。

  • 王娜,刘吉成,张浩
    电力建设. 2014, 35(6): 102-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发展特高压输电已经列入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gas-insulated metal-enclosed switchgear,GIS)设备是保证特高压输电顺利实施的关键。母线是GIS设备的主要导电回路,设计具有高参数、高性能的母线结构是保证特高压1 100 kV GIS设备可靠运行的基础。介绍特高压1 100 kV GIS母线的技术参数和结构特点,对其绝缘性能、壳体机械性能及内部故障电弧进行详细分析及计算,型式试验的顺利通过和特高压浙北工程的顺利投运充分验证了该母线性能和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 杨博,李陶波,杨茂亭,王爱华,马芳
    电力建设. 2014, 35(6): 106-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建工程的可研和初步设计阶段,从新的设计条件出发推算铁塔质量,可以帮助完成杆塔选型和规划、路径比选、杆塔优化排位等,对提高概算准确性、节省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铁塔质量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对荷载更大、塔头布置形式多样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铁塔质量进行深入研究,并推广至500 kV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领域。采用“1 000 kV浙福线工程”及“500 kV铁塔通用设计”中不同塔型、呼高所对应的质量数据样本,建立回归分析数学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得到质量计算关系式。将计算结果与实际铁塔质量作比较,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及公式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于重覆冰区线路,则应考虑导地线脱冰跳跃时产生不平衡张力的影响,修正和补充质量计算关系式。

  • 乔鹏,夏延秋,侯冲,周钊,张秋晨,吴浩
    电力建设. 2014, 35(6): 112-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锂基润滑脂为基础脂,导电炭黑为填料,经分散、研磨等工艺制备了含导电炭黑的润滑脂,并对其进行了电导率、滴点、锥入度以及摩擦学性能的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润滑脂中添加导电炭黑的含量和种类对含炭黑润滑脂的导电性、抗磨减摩性以及理化性能有很大影响。其中含5%的HD-2类炭黑的润滑脂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其电导率为374 μs/cm,平均摩擦系数为0,087。长时间暴露在实验室环境中,导电膏导电性能没有太大的改变,但老化现象依旧明显,其表现在热安定性及摩擦学性能方面的变化,导电膏A3滴点由227,7 ℃下降到207 ℃,B3滴点由301,6 ℃下降到260 ℃,摩擦系数也出现较大波动。

  • 发电技术
  • 王昆洋,王旭红, 李海燕,李娜
    电力建设. 2014, 35(6): 117-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wind generator,DFIG)不对称电网网侧变换器采用双电流闭环控制策略(double current closed loop control strategy,DCCS)时响应速度慢、动态性能差等问题,提出了根据电流差、电流差变化率在线模糊自适应修正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PID)控制器参数的Fuzzy PID策略,建立了DFIG网侧变换器数学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通过模拟电网侧发生不对称电网故障,仿真得到网侧变换器在改进控制策略下的直流侧电压、电流波形。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DCCS相比,Fuzzy PID策略进一步改善了直流侧电压、电流的稳定性,减少了直流侧电压、电流纹波分量,改进后的控制系统响应速度更快、动态性能更好。

  • 翁娜,沈秋平,郝国锋
    电力建设. 2014, 35(6): 122-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满足堆顶组件整体吊装和冷却介质流道的要求,第三代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control rod drive mechanism,CRDM)冷却系统风机采用了有别于在传统压水堆核电站中此类风机的结构和布置形式,研究其性能和鉴定方案是设计该类设备的关键点。通过分析CRDM冷却系统和风机的设计要求,采用传统方法计算主要性能参数,确定了风机的类型和主要结构形式,计算结果表明,第三代核电站CRDM冷却系统风机为非标设计,国内暂无同类成熟产品,其设计需经试验和工程实践检验。针对风机设计中的关键考核点,结合工程经验和标准规范要求,拟定了用于质量鉴定的试验要求和型式试验方案,可为研制此类风机产品提供技术指导。

  • 周兰欣,王喆,王晓斐,杨新健
    电力建设. 2014, 35(6): 127-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直接空冷凝汽器在高空中受环境风的影响,容易出现热风回流和倒灌等问题,影响机组的安全与经济运行,为此提出了空冷岛地下进风方式。以某600 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建立空冷岛地下进风的物理模型,利用Fluent软件,采用Simple算法和标准k-ε模型,对采用两风道地下进风布置方式的空冷岛周围空气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了地上、地下进风的空冷岛通风量,分析了在主导风向下风速对直接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及压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有环境风的条件下,空冷岛地下进风方式的凝汽器工作性能优于地上进风,在任何风速下都没有出现热风回流和倒灌;在同等条件下,当环境风速大于4 m/s时,地下进风的通风量较地上进风大,换热效率较地上进风高,当风速超过8 m/s后,凝汽器压力比地上进风低7~11 kPa。

  • 李慧君,刘学敏
    电力建设. 2014, 35(6): 133-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直接空冷机组风机转速与其排汽压力紧密相关,故直接影响机组运行经济性。因此,基于环境温度、风速及风向等影响因素,确定最佳风机转速,对实现节能降耗具有较大意义。以某600 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建立风机转速优化目标函数,通过分别确定风机工作点、风机转速与排汽压力的关系及汽轮机功率背压特性,得到目标函数值,利用适当的优化算法确定最佳风机转速。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或风速或机组负荷的增加,排汽压力逐渐提高,进而最佳风机转速也随之增大,反之降低;当环境温度高于20 ℃时,对风机转速的影响较为突出;环境风向对风机转速也具有一定影响,其最佳值在x风向下最高,在主导风向下最低。

  • 李永华,蒲亮,周思远
    电力建设. 2014, 35(6): 137-1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行复杂能量系统的热经济学分析和评价,找出提高核电机组热经济性的新途径,基于火用经济学理论和矩阵算法,建立了压水堆核电机组热力系统火用成本分析通用模型。以某900 MW压水堆核电机组热力系统为例,进行了39股火用流的单位火用成本计算及分析,并对具体设备提出了明确的优化改进措施。结果表明:沿热力循环方向,各股火用流的单位火用成本先增加后减小;凝汽器输出火用流的单位火用成本最高,为7,1754,其次是凝结水泵和1号低压加热器,分别为5,249和4,1911。矩阵算法较常规火用成本分析法具有构造简单、矩阵元素填写法则简便、物理意义明确和规律性强等优点;利用矩阵算法的易编程性,便于开发出相应的计算及分析软件,进而为核电机组热力系统优化及故障诊断奠定理论基础。

  • 裴振坤
    电力建设. 2014, 35(6): 142-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宁德核电站1号机组除氧器工作原理、内部结构、运行方式的研究,对除氧器保压控制策略的设计目的、适用工况、探测原理及实现方法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总结了调试期间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机组进行跳机不跳堆、甩50%负荷至汽轮机额定转速等典型瞬态试验时,对除氧器保压控制策略的响应首次进行了全面验证,结果显示除氧器蒸汽压力控制平稳,相关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电力经济研究
  • 吴锐,何永秀
    电力建设. 2014, 35(6): 147-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模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指标分解方案,深入分析了典型国家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及配额指标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构建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目标预测模型及基于可再生能源潜力和消费的配额指标分解模型。选取2015年作为规划年,对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环境效益和社会成本进行经济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指标时,应采取自上而下的分解方法,综合考虑非化石能源消费结构、CO2减排目标、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DP)增长、电力需求及电网能力对配额比例的影响。

  • 刘贞,朱开伟,蒲刚清
    电力建设. 2014, 35(6): 153-1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降低电力需求侧能耗是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比较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LEAP)模型的电力需求侧碳减排潜力分析模型。从经济增长、政府产业激励政策、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率、人均生活用电角度出发,设计3类7种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情景,并从碳排放增长率、碳排放增长贡献率等角度,对各种情景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在情景A、B、C下,2010—2030年和2030—2050年期间,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增长率分别为2,78%、3,21%、3,64%和0,69%、1,09%、1,51%。在情景B、G下,2030—2050年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量对电力行业碳排放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1,71%、45,36%。结果显示未来居民生活用电将是影响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第三产业用电的快速增长,将是我国未来电力行业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 苏盛,王超,赵杰,吴长江
    电力建设. 2014, 35(6): 165-1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阿根廷43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选取典型年份评估风能资源情况,发现阿根廷风能资源条件优异,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10 m高度平均风功率密度达0,4 kW/m2以上,并且已建有高压输电外送通道,具备大规模风电开发基础条件。通过分析当地风电开发的条件与政策约束,研究了我国企业赴阿根廷开发风电的优势和适宜采用的进入方式。

  • 谢宁,王承民,肖定垚,宋枭楠
    电力建设. 2014, 35(6): 165-1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4.06.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能定量确定电网主设备经济退役点的方法。首先假设设备的累计失效概率符合三参数威布尔分布,构建设备失效模型;其次通过最小二乘法和最大相关系数优化法确定分布参数,由此得到设备的失效率;最后假设运维成本与失效率成正比,在时间-成本坐标系上同时画出运维成本曲线和退役成本曲线,其交点即为设备最佳退役时间。最后以SF6断路器为例,描述了如何使用该方法确定电网主设备的经济退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