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1-10-01
  

  • 全选
    |
    重点理论研究
  • 贺广零 李杰
    电力建设. 2011, 32(10):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荷载是威胁风力发电高塔系统结构安全的主要外因之一。基于此,首先以典型的1.25 MW变桨距风力发电高塔系统为背景,在有限元程序ANSYS开发环境下,建立了风力发电高塔系统“桨叶-机舱-塔体-基础”一体化有限元分析模型。其次,基于随机过程的随机函数描述,结合风速作用于旋转桨叶的物理机制,提出了旋转Fourier谱物理模型。再次,依据随机函数法生成目标场地的风场,进行了风力发电高塔系统一体化模型的风致动力响应分析,对比了风力发电高塔系统的静力计算结果与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研究表明:结构的风致动力放大效应显著,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该效应。同时,风力发电钢塔存在突出的拍振现象,动力响应明显偏大,而钢筋混凝土风力发电塔则不存在该现象。

  • 谢强 王健生 杨雯 王亚非
    电力建设. 2011, 32(10):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汶川大地震中,变电站的大量电气设备受到了破坏。作为变电站的一种主要设备,断路器的抗震性能需要进行研究。根据地震中断路器的实际破坏情况,采用220 kV单极瓷柱式断路器的足尺寸真型试件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测定其在不同地面运动输入作用下设备关键部位的加速度、位移、应变等主要参数,研究了此断路器设备结构的动力特性、抗震性能以及支架的受力性能,并综合评定设备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断路器的支柱瓷瓶根部处于复杂受力状态,是该设备抗震的薄弱环节;断路器的抗震设计要考虑下部支架对上部设备的动力放大效应。

  • 郝守庆 王著兰 袁书波
    电力建设. 2011, 32(10):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电能质量分析的现状,采用一种高分辨率的时频分析方法对谐波进行分析。该方法通过对时频平面内每一点计算模糊函数,获得时频最优核函数,并以此来抑制同时间点多分量信号引起的交叉项干扰,从而获得较高的时频分辨率。仿真结果表明,将该方法结合快速傅里叶变换检测谐波幅值,能够准确地检测出谐波各频率分量的时频分布特性和幅值大小。

  • 输配电技术
  • 苏菲 周浩 沈志恒 赵斌财
    电力建设. 2011, 32(10): 18-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同塔四回输电线路随着线路回数的增加,铁塔高度和横担宽度较单回线增加明显,杆塔塔型对线路的耐雷水平有较大的影响。为了正确评估500 kV同塔四回线路横塔和竖塔的耐雷水平,采用改进电气几何模型(electric geometry method,EGM)与电磁暂态程序(elector-magnetic transient program,EMTP),对比了2种杆塔在不同的地面倾角以及杆塔接地电阻下的耐雷性能,对三避雷线与单耦合地线的防雷效果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横塔的耐雷性能明显优于竖塔,建议在雷害严重地区或是山区采用横塔,在线路走廊紧张地区采用竖塔。

  • 郝阳 贺立斋 张建华 徐光
    电力建设. 2011, 32(10):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750 kV变电站同塔双回进出线段线路周围的电磁环境进行了研究。以典型进出线段同塔双回线路为模型,分析了相导线间距离、分裂导线的根数、分裂间距、分裂导线子导线直径、导线对地高度等因素变化对导线表面电场强度、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变电站同塔双回进出线段线路周围电磁环境的措施。

  • 刘文勋 赵全江 张瑚 李翔 康励 赵远涛
    电力建设. 2011, 32(10):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晕损耗是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导线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探讨国内外主要的电晕计算方法进行,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采用博纳维尔电力管理局(BPA)公式计算1 000 kV特高压交流线路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电晕损耗及年综合平均电晕损耗,并对电晕损耗与电阻损耗的关系进行比较。探讨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论可为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导线选型设计提供参考。

  • 陈雪洁 付周兴 赵建文 孙尚斌
    电力建设. 2011, 32(10):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10 kV中压电网谐振接地系统,利用瞬时对称分量法对电源、消弧线圈、对地电容以及接地点建立瞬时正序网络的数学模型,进而建立谐振接地系统的瞬时正序网络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推导了故障支路和非故障支路瞬时正序电流实部和虚部的数学表达式。理论上得出瞬时正序网络的特性为:故障之后稳态时,故障支路瞬时正序电流实部的相位滞后各非故障支路瞬时正序电流实部的相位一定角度,各非故障支路瞬时正序电流实部的相位几乎相同;故障支路瞬时正序电流实部的幅值较故障之前变大。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任宗栋 秦玮 默增禄 刘泉
    电力建设. 2011, 32(10):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石锚桩基础存在不适用于强风化地区且锚桩蠕变等问题,通过研究其力学特点并结合真型试验,提出并使用了岩石扩底锚桩基础。该基础锚桩下部采用扩底型式,上部采用缠绕锚杆的技术,在提高承载力的同时,还有效减缓岩石裂隙的发展,减小岩石锚桩的位移,使其能够适用于较破碎的全风化、强风化岩石地区,扩大了岩石锚桩基础的适用范围,为今后在其他工程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刘庆丰
    电力建设. 2011, 32(10):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影响输电线路不平衡张力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单就微地形来讲,主要是指大档距、大高差和大小档。单个微地形因素一般不会对输电线路造成破坏性影响,多种因素组合可能影响输电线路安全运行。通过对输电线路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微地形因素进行组合,利用输电线路不平衡张力计算软件,对各种微地形下的不平衡张力进行计算,总结出微地形对输电线路不平衡张力大小影响的规律,可为输电线路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

  • 王哲 孙纯军
    电力建设. 2011, 32(10): 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变电站辅助生产系统配置现状以及存在不足,按照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要求,构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监测与辅助控制系统,对变电站进行全方位的监测,系统集成了图像监视、安全警卫、火灾报警、主变消防、采暖通风等辅助系统功能,实现了变电站智能运行管理。

  • 郑卫锋 冯自霞 鲁先龙
    电力建设. 2011, 32(10):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城镇电网线路改造中采用的新型钢管桩,选择典型场地区域进行钢管桩基础现场真型试验研究,获得钢管桩基础的水平承载力、抗拔与抗压承载力,为其在城网建设和改造中广泛、安全应用提供了第一手技术资料,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王子龙 金树 曹丹京 姜宏玺
    电力建设. 2011, 32(10):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转角塔导(地)线风荷载取值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转角塔平行于导(地)线方向的风荷载的取值建议,并推导了转角塔导(地)线风荷载的计算公式。该计算公式是以垂直于导(地)线的风向产生的风荷载、转角度数和风向角为变量的函数,采用该公式计算了转角塔在不同转角度数和风向角组合下的导(地)线风荷载。

  • 汪江 陈喆 朱虹
    电力建设. 2011, 32(10):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E2-SZ2型220 kV输电塔结构的三维空间分析模型,考虑结构节点间的风速时程相关性,采用线性滤波法中的自回归(autoregressive,AR)模型,利用Matlab与Visual C++的混合编程技术,编制了高压输电塔结构的空间三维风速时程模拟程序。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其准确性和有效性,可为输电塔线的风振响应分析提供参考。

  • 发电技术
  • 靳丹 何世恩 丁坤
    电力建设. 2011, 32(10):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国内风电发展现状以及甘肃酒泉风电基地运行情况。从风资源及风电开发并网出发,较详细地阐述了风电基地发展的现状和运行特性,最后针对风电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包括风电机组大规模脱网等,对风电基地和电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 刘云杰 张健
    电力建设. 2011, 32(10):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在华东电网《华东区域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和《华东区域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两个细则实施中,田集发电厂2台600 MW超临界机组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使得机组经济效益得到很大提高。

  • 李存怀 缪红红 陈峰
    电力建设. 2011, 32(10): 65-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超超临界机组的性能提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介绍华电邹县发电有限公司2台超超临界机组锅炉燃烧的控制和优化,通过对分散控制系统燃烧控制的分析,提出逻辑修改方案,修改逻辑并优化控制参数,使得机组燃烧得到优化,性能得到较大改善。

  • 程贵兵 李明 徐曙 蒋北华
    电力建设. 2011, 32(10): 6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一些新型汽封相继应用于汽轮机通流改造,不同形式的新型汽封热经济性和已进行新型汽封改造的机组运行状况值得研究。结合湖南省2010年10台机组的汽封改造成果,分析和总结不同形式汽封在改造后开机过程中的安全性、改造前后热经济性以及运行的时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所提出的建议对发电厂进行类似改造有一定参考价值。

  • 卢怀钿 冯庭有 陈凡夫
    电力建设. 2011, 32(10):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1 000 MW机组传统协调系统控制方式存在关键参数波动大、变负荷耗能大、不能很好适应煤种变化等实际问题,华能海门电厂采用Infit系统,融合预测控制技术、神经网络学习技术及自适应控制技术控制系统,使机组能在调度要求的自动发电控制变负荷速率下实现主汽压力、中间点温度等参数更优的控制品质。对比分析了关键参数运行动态特性,对同类1 000 MW机组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 运行与管理
  • 余荣兴 张志朝 刘茂涛
    电力建设. 2011, 32(10): 7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换流站阀冷却系统是确保换流阀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支撑。穗东换流站换流变冷却系统电源瞬时性失压后,引起了阀冷却系统内冷水温高报警事故。基于对该事故的分析,找出了事故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运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措施是可行的、有效的。

  • 王茂忠 李林 种芝艺 黄杰
    电力建设. 2011, 32(10):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宝鸡—德阳±500 kV直流输电工程极1、极2系统分阶段投运,为保证在极2及双极系统调试期间极1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对1极进行安全隔离。针对极1、极2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归纳总结,提出了相应的软件、硬件安全技术隔离措施,可供后续有关直流工程建设和运行参考。

  • 刘进胜 赵俊光 夏勇
    电力建设. 2011, 32(10):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电网规划方法中未综合考虑所规划电网实施建设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如施工条件、周围环境等,使得规划成果难以完全实现。提出一种基于电网建设边界因素的城市配电网规划方法,在规划变电站的位置、容量及供电范围时,需综合考虑负荷发展、电网建设条件等边界因素;然后再根据选址定容结果进行20/10 kV线路出线、中压配变容量、开关台数以及无功补偿估算;最后进行规划方案的评估、校验、修正等。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 仇卫东 冯建雷 黄平
    电力建设. 2011, 32(10): 87-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电网规划设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整合、 规范电网规划、设计、建设等工程链各环节数据,可提升规划工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适应性。介绍国网公司电网规划数据管理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电网规划基础数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数据管理改进措施,针对一体化电网规划设计平台建设提出几个建议。

  • 施工技术
  • 李岩 刘治稳 张志刚
    电力建设. 2011, 32(10): 9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输电线路大板型基础是一种可预防地基沉降的基础。通过分析大板型基础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一套新的施工方法,通过定出辅助桩和顺、横线路方向辅助桩,完成对大板型基础的分坑、支模,用控制半根开的方法完成对位移和扭转的控制。通过分析,总结出大板型基础位移、扭转检查的新方法,只需1次检查即可完成2个项目的计算。

  • 段福平 余振刚 李银 詹国华
    电力建设. 2011, 32(10):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舟山与大陆联网工程螺头水道海中跨越塔全高199 m,其直径为2 200 mm的嵌岩灌注桩基础的施工是整个工程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该桩基施工实践,介绍了局部无护筒支护穿越粉质粘土层的嵌岩灌注桩施工技术,包括冲击成孔施工工艺、钢平台搭设、护壁泥浆配置、嵌岩桩成孔孔径质量控制、成孔、清孔、钢筋笼制作安装、水下混凝土灌注等施工技术。

  • 景国明 陶春蓉
    电力建设. 2011, 32(10):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800 kV云广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采用6分裂大截面导线,采用“一牵4+一牵2”同步展放方式经济合理,但每相须挂2个导线放线滑车。介绍了利用导线六联板作滑车挂点的双滑车悬挂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