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2-01
  

  • 全选
    |
    理论研究
  • 楼文娟,杨悦,卢明,吕中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500 kV某耐张段8跨线路为研究对象,考虑支座相对高差、绝缘子串长度、几何非线性效应和风致气动阻尼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整个耐张段8跨导线有限元模型。运用谐波叠加法并考虑空间相关性,模拟沿导线各点的脉动风速,研究多跨线路动态风偏响应。通过分析绝缘子挂点风偏响应的功率谱,从共振项和背景项2个方面研究脉动风速对风偏动力放大效应的影响机制。最后比较了多跨线路有限元计算模型和静力单摆模型风偏计算结果。结果表明:(1)静力学单摆模型求得的静态风偏角大于多跨线路连续模型的计算值;(2)考虑气动阻尼效应后,风偏动态响应以背景项为主而共振项可以忽略,相应的动力放大因子为1.1~1.3。

  • 章宝歌,位大亮,田铭兴
    电力建设. 2015, 36(2): 9-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三相磁控电抗器(magnetically controlled reactor,MCR)谐波含量偏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分离式双级铁心磁阀结构的新型三相MCR,由2个具有不同截面积和不同长度的两级铁心构成,利用两级磁阀在动态工作调节过程中,因磁饱和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相位的谐波电流实现相互补偿的原理,达到减小MCR输出电流中所含谐波的目的。以三相MCR中5次和7次谐波抑制研究为目标,建立了以2个截面面积和长度为主要参数的谐波特性数学模型,对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新型三相MCR可使得 5次和7次谐波含量峰值理论上不超过额定输出电流的0.77%和0.6%。建立了仿真模型,仿真波形和理论波形相一致,验证了抑制谐波的有效性。
  • 张晋,袁虎玲,周连俊
    电力建设. 2015, 36(2): 14-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十三五”建设的有序推进,现有蒙东—东北500 kV电网架构已不能满足呼伦贝尔地区电能外送需求。为了研究新出线架构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协调最优化,基于东北电网2015年冬大负荷预测数据,利用PSASP软件对规划的两架构方案进行潮流分析及N-1暂态稳定校验,并给出了相应的安全稳定控制策略。方案考虑了串补投退影响及相关配套线路投运前后各情况,计及风险观点提出了量化指标,并对新架构方案作了经济性风险评估,综合各因素选出最优方案。校核结果可为相关管理调度部门提供参考。

  • 莫若慧,左俊军,龙裕芳,兰飞,胡剑琛,李献,吴锋,祁永福,吴云亮
    电力建设. 2015, 36(2): 2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风雨气候的电力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弥补了传统风险评估模型中忽略风雨气候影响使评估结果过于乐观的不足。采用最优交流潮流模型计算系统切负荷量,在得到最小切负荷量的同时,可评估系统低电压风险,解决了传统方法用直流潮流模型无法直接评估节点低电压风险的问题。利用最优潮流模型求取系统切负荷量,有效改善由于潮流计算不收敛,而导致无法得到切负荷量或切负荷量计算不准确的问题。最后利用该方法对改造后的IEEE-RT79系统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对改造后的系统进行线路过载和低电压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可以为风雨气候条件下电网的规划及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 安利强,杨勃,魏鹏,曹蒙,王璋奇
    电力建设. 2015, 36(2): 27-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Fick第二定律为理论基础,建立了氯盐侵蚀下输电线路基础受Cl-扩散侵蚀作用的耐久性寿命预测模型。采用概率方法建立了基础耐久性寿命极限状态方程,通过Nataf变换将各基本随机变量变换为独立标准正态变量,基于二阶可靠度方法(second order reliability method SORM),采用Breitung方法实现了指定可靠度下基础耐久性寿命计算。以±800 kV哈密南—郑州直流特高压工程为背景,研究了模型中基础保护层厚度、水胶比、临界Cl-浓度、养护时间和年平均气温等变量的统计参数对基础耐久性失效概率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概率方法求得的基础耐久性寿命可靠度指标满足规范中最小可靠度指标为1.5的要求,为线路基础的耐久性设计及寿命预测提供依据。

  • 输配电技术
  • 刘泽洪,万建成,孙涛,陈媛,司佳钧,刘龙,李健
    电力建设. 2015, 36(2): 34-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800 kV特高压直流线路导线选型为研究对象,根据导线的电气性能比选确定采用6分裂导线,并选取720~1 520 mm2截面导线形成56分裂导线方案。对选定的导线方案进行了损耗小时数、电价、额定电流和折现率的单因素及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得到电能损耗费用随着损耗小时数、电价、额定电流、折现率的增高而增加。同时采用投资增量平衡点分析方法,对比选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得出典型工程条件下使用的导线截面方案。针对1 250 mm2截面导线的不同型式的圆线和型线进行比较,得到型线的综合经济性较圆线差;铝合金芯铝绞线初期投资略低,综合经济性较优;中强度全铝合金线初期投资略高,当损耗小时数、电价较高时综合经济性较优的结论。

  • 熊卫红,刘先珊,李正良,涂长庚,李振柱
    电力建设. 2015, 36(2): 41-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存在地质隐患的500 kV张恩输电塔线体系为研究对象,以基础沉降及随机风荷载为影响因子,基于矩方法计算塔线体系的可靠度。采用梁单元及悬链线索单元对输电塔、导线和绝缘子进行模拟,建立塔线耦合体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等效随机静风荷载模型,利用统计矩点估计法求解前4阶统计矩,计算塔线体系的可靠度。其结果表明基础沉降对杆塔可靠度影响较大,特别是在考虑随机风荷载作为不利荷载组合时,其可靠度降低,表现为轴压失效和偏压失效,与耐张塔的构件失效模式一致,说明可靠度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结合输电线路的变形监测,深入研究地质灾害伴随的荷载随机性及变异性导致杆塔受力的不确定性,以更准确描述输电线路结构体系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刘建楠,阎国增,倪向萍,卞秀杰,朱海维,付宝良,张尔乐
    电力建设. 2015, 36(2): 48-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000 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gas insulated metal-enclosed switchgear,GIS)设备的安装是特 高压交流变电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为保证1 000 kV GIS设备的安装条件,同时为施工人员提供舒适 的工作环境,国网交流公司积极组织研制了特高压GIS现场安装用全封闭移动式厂房,并在浙北—福州特高压交 流输变电工程中的3个新建变电站工程中全线推广。对移动厂房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重点研究了移动厂房的 导轨基础设计,结合移动厂房在浙北—福州工程现场的实际应用情况,从厂房导轨基础形式的选择、设置位置 确定以及导轨基础对原有设备基础施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 黄新波,遵明伟,肖渊,朱永灿,朱海涛
    电力建设. 2015, 36(2): 54-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永磁机构真空断路器控制器的单一微控制单元(micro control unit, MCU)处理任务多、运行速度慢、故障率较高等现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10 kV永磁机构真空断路器智能控制器。该控制器分为电源、保护和通信三大模块,分别设有单独的MCU实现相应的功能。硬件方面,保护单元以STM32f407单片机为微处理器,主要负责信号采集、处理、保护等功能,2片STM32f103单片机分别作为电源管理、通信及人机交互部分的硬件核心;软件方面,将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和TCP/IP协议移植到该系统中,使系统具备高度的稳定性与实时性。经测试新型控制器的可靠性以及运算速度、精度都较旧型器有很大的提升,同时降低了故障率。

  • 朱建雄,唐波,张弓达,方书博,瞿子航,聂壤
    电力建设. 2015, 36(2): 6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特高压交直流并行线路带电作业区域电压高、场强大,为保证并行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需要对 带电作业人员安全防护进行研究。分析了带电作业的安全影响因素,依据线路实际尺寸建立了1∶1计算模型, 采用有限元法对同走廊四回并行线路进行了电场仿真,获得了带电作业典型位置点的电场强度,根据仿真结果 对带电作业人员电位转移放电能量进行了计算。同时建立了人体模型,计算分析了等电位作业工况下人体不同 部位的电场强度特点。计算结果表明:同电压等级独立走廊带电作业安全防护措施同样适合于四回并行线路带 电作业。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同走廊多回并行线路带电作业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
  • 吴启维,任胜军,鞠勇,孟华伟,李晨,李奇峰
    电力建设. 2015, 36(2): 67-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高压直流线路与交流高压线路同走廊电磁环境研究旨在通过对交直流高压线路同走廊多种情况下的电 磁环境进行理论研究、数值计算、分析和归纳,得到交直流线路并行时的最小接近距离和走廊宽度,为工程设 计、建设和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实现输电线路与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之间的合理匹配。
  • 陈文翰,顾益磊,扶达鸿
    电力建设. 2015, 36(2): 74-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研究电压源型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在弱交流电网,即低短路比电网的小扰动 特性。首先基于VSC的稳态模型,研究VSC在弱交流电网下的稳态运行特性;之后推导了包含外交流电网、VSC、 由内外环控制器构成的VSC传统矢量控制器以及锁相环 (phase locked loop,PLL)在内的VSC线性化模型;最 后研究了VSC传统矢量控制器中的内环控制器、外环控制器以及锁相环对VSC在弱交流电网中的稳定性能影响。 研究发现传统矢量控制器中的内环控制器不会对VSC在弱交流电网中的稳定性能有影响,VSC在弱交流系统中更 适宜于逆变运行模式,交流系统短路比越低,保证VSC系统稳定运行的锁相环的增益系数最大取值将越小。结果 表明在弱交流电网下,VSC控制系统的参数需要合理选取以保证基于VSC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稳定运行。
  • 王建,陈文涛,李晓光,王衡,常喜强
    电力建设. 2015, 36(2): 80-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800 kV哈密—郑州直流(调度命名“天—中”直流)对哈密地区变压器直流偏磁的影响,首先通过仿真论证了偏磁的存在,其次重点通过实测哈密地区变压器中性点的直流电流分布情况,分析哈密—郑州直流投运对哈密地区变压器直流偏磁的影响,并提出了治理措施进行实测验证。测量结果显示,哈密—郑州直流的投运对哈密地区变压器直流偏磁的影响较大,经过采取变压器偏磁抑制措施,取得了改善变压器中性点直流电流分布的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张冯硕,吴高波,李健,汪雄
    电力建设. 2015, 36(2): 86-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特高压直流接地极线路的绝缘配合问题,首先对目前接地极线路的绝缘配合原则进行了介绍,然后对接地极线路的操作过电压水平 进行了计算,并通过对线路绝缘水平、操作过电压水平以及换流站保护水平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接地极线路绝缘水平的选取原则。通过试验得 到了不同招弧角间隙的50%操作冲击击穿电压值,并对不同位置绝缘击穿时招弧角间隙的直流续流进行了计算,根据试验和计算结果,综合考虑 绝缘水平和熄弧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接地极线路绝缘配置的选取方法。最后,给出了接地极线路差异化绝缘配置的思路。
  • 雷兴列,曹明德,梁育彬,牛彪
    电力建设. 2015, 36(2): 91-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更换特高压输电线路耐张绝缘子是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1 0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由于耐张绝缘子串较长 ,导线应力大,因此对工器具要求高。通过分析传统更换耐张绝缘子方法中卡具的受力情况,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适合更换1 000 kV特高压线路耐张绝缘子串单片绝缘子的方法,设计了相应的作业卡具及液压紧线器,并在实际线路上进行了模拟作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 述方法及工器具有效可行。
  • 赖平,周想凌,石一辉
    电力建设. 2015, 36(2): 96-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输电断面潮流超控制极限会限制电网的输电能力,而利用变电站之间的联络通道转带负荷是电网实际运行过程中解决潮流越限的常用方法。从现场运行经验出发,在介绍变电站之间负荷关联特性的基础上,以灵敏度系数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利用负荷转移方法提升电网输电能力的基本原理,推导变电站之间负荷转移灵敏度系数的简化计算公式,并利用启发式搜索算法的推演思路,提出负荷转移方法控制策略。实际算例表明:提出的负荷转移方法具有计算速度快、操作简单实用等优点,在潮流控制过程中能有效地消除潮流越限现象,达到提升电网输电能力的目的。

  • 王森,周晓宇,吴宁,廖卉莲
    电力建设. 2015, 36(2): 104-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保护三取二逻辑具有较低的误动率和拒动率,在换流站的保护系统中广泛应用。由于所保护的设备不同,三取二逻辑的实现方法也有所区别,以中州换流站内的直流系统保护、换流变非电量保护为研究对象,从三取二逻辑的模拟量采集回路、开关量采集回路以及出口回路入手,同时结合以往工程中保护三取二逻辑的实现方式,对中州换流站保护的三取二逻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为后续工程的设计提供一些依据。

  • 周海滨,陈伟民,夏谷林, 伍衡,王竣
    电力建设. 2015, 36(2): 110-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场特殊试验对于加强电力设备入网检测水平,提升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800 kV云广和普侨直流工程建设实际,对比分析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特点及应用范围;结合换流变压器长时感应电压带局放测试和交流外施试验等,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中谐振试验装置的应用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究,研究结论对后续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设备现场特殊试验具有参考和指导价值。

  • 丁蓝1,刘贵富1,王洋川1,付航宇1,曾博2
    电力建设. 2015, 36(2): 115-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输电线路数学模型广泛运用于电力系统分析计算中,其参数的准确性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密切相关,广域测量系统的发展为获取输电线路参数提供了新的手段。针对目前参数辨识算法缺乏测量误差对辨识结果影响的研究,提出基于抗差最小均方估计(robust least mean squares,RLMS)的输电线路参数辨识算法,该算法以抗差函数代替传统最小均方估计算法中的均方误差,并通过自适应阈值法调节阈值,进而使得辨识算法在抗噪声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不同时刻的计算结果,提出了基于核密度估计和点估计法提取结果的统计特征,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所述算法的有效性。

  • 张广东,秦睿,温定筠,胡春江,孙亚明,马建海
    电力建设. 2015, 36(2): 120-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高压电气设备交流耐压试验一般采用变频谐振法获得高电压,回路的电晕损耗是试验的主要损耗之一,使用铝箔材质的扩径加压导线可显著降低回路的电晕损耗。但铝箔材质的扩径加压导线在大风作用下存在风偏角大、振动剧烈等缺陷,针对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超高压电气设备交流耐压试验的新型防风抗晕加压导线,并对其力学性能和电气性能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现场试验证明了该导线在防风和降低电晕方面具有良好的特性。

  • 发电技术
  • 李大中,唐影
    电力建设. 2015, 36(2): 126-1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对垃圾与棉杆混燃过程中各运行条件的优化调整,首先需要提供准确的混燃过程模型,而将所有因素等同地作为模型输入,显然会增加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运行时间,影响模型精度。针对该问题,结合实例,通过数据预处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建立了垃圾与棉杆混燃过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结果表明,与单纯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和泛化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垃圾与棉杆混燃过程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为实现对垃圾与棉杆混燃过程中各运行条件的优化调整,首先需要提供准确的混燃过程模型,而将所有因素等同地作为模型输入,显然会增加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运行时间,影响模型精度。针对该问题,结合实例,通过数据预处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建立了垃圾与棉杆混燃过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结果表明,与单纯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和泛化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垃圾与棉杆混燃过程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王东雷,张鹏
    电力建设. 2015, 36(2): 131-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推动1 200 MW等级机组发展,从主机容量、主机参数、主机技术条件、主要系统配置和热经济性指标等方面对某沿海电厂2×1 200 MW超超临界机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1 200 MW等级超超临界机组是可行的、可靠的,已具备推广应用条件。与1 000 MW等级机组相比,1 200 MW等级超超临界机组单位占地面积更小,年供电量更大,经济效益更高。该1 200 MW等级超超临界机组热效率为46.20%,发电标煤耗为266.25 g/(kW·h),供电标煤耗为277.34 g/(kW·h),达国内先进水平。

  • 电力经济研究
  • 王跃锦,薛松,曾鸣
    电力建设. 2015, 36(2): 137-1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供电企业安全投资量进行预测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传统的企业安全投资量预测方法不能满足供电企业安全投资的特性。在对供电企业安全投资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将灰色多变量MGM(1,m)模型引入到供电企业安全投资量的预测中,选取了安全投资量、年收益、年利润等3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对供电企业的安全投资量进行预测,最后通过实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本文建立的基于灰色多变量MGM(1,m)的供电企业安全投资量预测模型进行预测是有效的,该研究成果对供电企业的安全投资决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牛新生,田鑫,朱秀波,赵光锋,董晓明,孙彦龙
    电力建设. 2015, 36(2): 141-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5.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变化及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电力工业提出了低碳化的发展要求。结合低碳电网的研究现状,对山东电网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从不同区域及不同输变电设备的角度分析了山东电网的输电损耗及网架利用率情况,并评价了山东电网的低碳效益的历史发展轨迹。进一步,测算了山东电网对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及山东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