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6-08-01
  

  • 全选
    |
    特约主编寄语
  • 唐西胜
    电力建设. 2016, 37(8):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储能应用综述
  • 唐西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及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储能在整个能源电力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储能技术的日趋成熟,已基本具备了推广应用条件。该文从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出发,分析了储能在电力系统调峰、调频、调压、电能质量治理、供电可靠性提高及多种应用综合等方面的作用;从发电侧、电网侧和用电侧等不同角度结合电价结构分析了储能的运营模式;并从储能应用技术、发展模式和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储能应用的发展建议:(1)加大对基础材料和核心技术的支持力度,形成核心竞争力;(2)出台储能配套政策,形成储能应用市场的良性发展机制;(3)整合上下游产业和应用市场,推动储能技术快速发展;(4)鼓励多种储能技术竞争与多元化发展。
  • 胡泽春,丁华杰,宋永华,张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和众多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给电力系统运行与规划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储能是电力系统实现高比例新能源发电消纳不可或缺的资源。首先简要分析主要储能类型的转换原理、技术优缺点、适用范围,重点探讨了热能储能以及电制氢气、电制天然气等储能技术。在此基础上,对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储能系统在发电、输电、配用电以及多能源系统互联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最后对储能应用面临的挑战和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 戴少涛,王邦柱,马韬
    电力建设. 2016, 37(8): 18-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7229.2016.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导磁储能(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SMES)技术具有响应时间快、功率密度高、生命周期长等特点,在电网电压质量调节、频率控制、脉冲负载供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被列为《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之先进储能技术的主要突破方向。介绍了SMES的系统组成原理和系统先进性,概述了SMES在电力系统、舰船供电等场景的应用,综述了SMES近期有代表性的大型项目和研究状态,并从特性互补、提高性能的角度讨论了2种与氢电池和电化学电池组合使用的SMES混合系统。最后,指出了SMES发展和大规模应用所面临的几点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 苏小林,李丹丹,阎晓霞,谭逸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储能是构建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是实现稳定电网运行、优化能量传输、利用清洁能源、改善电能质量等目标的重要手段。针对各种电力储能,应用时间尺度与多维度性能指标进行技术分析和比较,指出了相应的应用场景、技术要求和待改进内容等;同时,分析、综述了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相关应用和优化配置方法;最后,探讨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对储能的需求和面临的挑战。文中的分析结果和结论对于储能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
  • 杨征,陈海生,王亮,盛勇,纪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临界空气储能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储能系统,蓄热技术是提高系统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文建立了超临界空气储能系统在储能过程、存储过程和释能过程中的热力学模型,重点分析了蓄热对超临界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储能过程中,储能效率随着蓄热水流量的上升而下降;在存储过程中,存储效率随存储时间的增加不断降低;在释能过程中,释能效率随蓄热水流量的上升呈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系统效率随着蓄热水流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蓄热水无量纲流量为0.75时,系统效率最高,为68.3%。
  • 储能新技术
  • 庞永超,韩中合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AA-CAES)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大规模储能技术,能够为可再生能源并网及电网调峰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了深入研究压气机模型对变工况下AA-CAES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本文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压气机效率模型。求解系统模型发现:相对于储气室最高压比,换热器效能对储能效率的影响较大,换热器效能每提高0.05,储能效率平均提高2.9%;随着储气室最高压比的上升,储能密度近似呈线性增加;AA-CAES系统在储能阶段,稳定运行的前两级压气机功率保持不变,非稳定运行的第3级压气机功率随储气室压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储能阶段结束时第3级压气机耗功最多。
  • 吴俊勇, 梅东升,张巨瑞,郝亮亮,熊飞,艾洪克,苗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功率大容量电池储能是建设智能电网和未来储能电站的关键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电力系统调频调峰和需求侧响应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提出一种MW级大功率大容量储能变流器的拓扑结构及其控制策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京能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从基础理论、仿真分析、实验室低压物理模型验证和MW级示范工程等全流程,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实践证明,所提出的大功率储能变流器的技术路线为未来建设MW级乃至数十MW级储能电站奠定了技术基础,达到了工程实用化应用水平。
  • 庞云亭,张国驹,姜鑫,王川,商二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纯并网型分布式发电已不能满足用户降低用电成本的需求,多能源变流器(multi-source converter,MSC)作为分布式发电的有效组织和管理装置,正逐渐被用户接受,其中,蓄电池用双向变换器作为核心部分,需满足宽电压输入、高升压比及隔离、高转换效率等技术要求,是MSC设计的难点之一。该文基于buck/boost双向电路和双向LLC电路级联方案对蓄电池用双向变换器进行了设计,首先对拓扑组合和工作原理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推导了谐振频率下双向LLC电路的小信号模型;然后,结合电压、效率等指标,对变换器的中间电压、LLC谐振网络等电路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采用实验验证了该级联双向变换器设计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 李阿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诸如光伏、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的可控性,避免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功率波动对电网的负面影响,提出一种基于两级式储能变流器的混合储能系统,采用PQ控制策略平抑可再生能源功率波动的方案。通过低通滤波算法估算混合储能系统的能量补偿,进一步设计控制器,精确控制储能系统的能量流向,达到储能系统与电网之间及时准确的能量交换。以光伏发电为应用背景,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混合储能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得光伏发电模块输出功率平缓,起到了平抑效果,可以满足电力系统实时调度的要求。
  • 优化设计与控制
  • 周婷婷,李欣然,姜学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风电功率波动特征,定量研究了大规模风电并网对电网频率的影响。定义了考察风电并网对电网频率影响的量化指标,构建了电网等效区域模型和储能电源参与一次调频的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风电并网环境下,传统机组一次调频和储能电源参与一次调频2种情形下的电网频率波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储能电源的快速吞吐能力辅助电网一次调频,能有效抑制风电功率中、高频波动分量对电网频率的影响,显著减小电网频率波动,大幅度减小风电并网环境下传统机组的二次调频压力和容量需求,从而论证了大规模风电并网条件下,储能电源参与电网调频的技术必要性。
  • 王宁,张建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平滑离网光伏发电系统中源荷之间功率差的随机波动,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合储能系统中不同储能介质之间充放电功率分配的能量协调控制策略。该策略依据不同储能介质的实时荷电状态,结合最大可能充放电时间,令超级电容器优先充放电,当达到其充放电极限时,再控制蓄电池进行充放电。在此基础上根据全寿命周期理论,考虑实时荷电状态、负荷缺电率和系统自主运行能力等约束,建立混合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优化模型。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算例进行求解分析,并与单一蓄电池储能进行比较,验证能量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容量配置优化模型的正确性。
  • 胡荣,马野,李振坤,符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网中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具有工程应用价值,为了量化配置储能系统后的节煤效益,探讨了电网配置储能,通过削峰填谷,改善发电侧机组运行特性获得的节煤效益,提出了单位储能日节煤量的概念。同时,综合分析了储能延缓配电网升级效益、减少网损效益、低储高发套利等方面的经济价值,并考虑了蓄电池储能系统投资成本、运行维护及处置成本,构建以年净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的蓄电池储能系统优化配置模型。最后,通过优化算法对模型求解,确定储能系统容量。算例分析表明,电网配置储能通过削峰填谷能够创造较好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煤耗,实现节能减排。
  • 田利,张阳,李德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网电压跌落引起双馈感应风电机组(double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定子电压跌落,造成DFIG定子磁链振荡,从而引起定、转子产生较大的振荡电流,特别是对双脉冲宽度调制 (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变换器产生极大的危害。若不采取有效的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控制措施,将会导致DFIG从电网解列,危及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出一种直流侧的低电压穿越技术,通过在DFIG背靠背变流器直流母线电容上加装超级电容储能系统,利用其功率密度大、充电时间短、使用寿命长、温度特性好等特点,来进行短时大功率充放电,在电网电压跌落、直流侧电压波动期间,将能量储存在超级电容中,同时也可以释放多余的能量补偿直流侧电压,从而有效地提升DFIG低电压故障的耐受能力,实现DFIG的低电压穿越。建立了3 MW风力发电机仿真模型,根据相应的计算原则确定配置7.65 F的超级电容器,当电压跌落50%且故障时间一直持续,超级电容可以控制机组维持稳定运行15 s,验证了超级电容提高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有效性。
  • 章竹耀,肖欣,郭晓丽,姜亚海,顾磊,陈伟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平抑光伏发电功率波动,并优化光伏出力特性,在运用小波包分解光伏波动频率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2组电池组拓扑结构的电池储能系统(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BESS)在线运行策略和双BESS的最优容量确定方法。模型中2组BESS工作状态分别为充电和放电状态,当某一电池组电能状态达到满充或满放时,则2组电池同时切换当前的工作状态。基于光伏发电厂实测数据,对所提方案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案不仅在光伏出力特性上取得了较好的平抑效果,而且在电池特性上,由于采用双BESS,很大程度上降低了BESS充放电次数,提高了储能系统利用效率。
  • 张婳,张斌,籍天明,韩晓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储能系统成本高、控制技术不成熟,制约了电池储能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在充分考虑电池储能系统经济性基础上,该文提出了基于双向互补的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由2组电池构成双向互补电池储能系统,通过雨流计数法计算电池充放电深度(depth of discharge, DoD),以表征电池循环寿命,并建立了双向互补储能系统充放电控制模型。基于国内某光-储联合电站实测数据,在储能系统不同充放电临界荷电状态限定范围内,对双向互补电池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的经济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单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相比,基于双向互补的电池储能系统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电池储能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储能系统成本,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 孙波,廖强强,刘宇,刘怡,周国定,葛红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光伏系统的利用率,需要研究家庭和企业用户的分布式光伏及储能电池混合系统的最优运营模式。以居民用户和企业用户为对象,分别建立了用户无光伏发电、光伏电力全部出售给电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以及光储系统下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这4种运营模式下用户的成本效益模型,分析了不同运营模式下系统的经济性。结果表明:在无储能的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系统的装机容量越高,用户的净利润越高,并且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是收益最高的用电模式。在有储能的光伏发电系统中,考察了6种储能电池在分布式光伏/储能电池系统中的经济性,发现对于居民用户,采用储能系统消纳光伏电力的经济性较低;而对于企业用户,储能系统的经济性较前者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随着储能电池成本的降低,企业用户配置光伏储能电池系统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其中水钠电池的经济性最高。研究成果可为家庭和企业用户光伏发电系统运营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孙充勃,吕振宇,宋毅,焦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布式光伏未来将在配电网中实现大规模接入,但由于受环境影响,其输出功率波动较大,在光伏并网时会给配电网带来诸多不利。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储能的自适应光伏功率平抑策略,通过协调蓄电池和超级电容的功率分配,充分发挥了超级电容响应速度快的特点。同时,平抑策略中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反馈功能兼顾了储能的SOC变化情况,使其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实现了储能的最优化利用。最后,通过分析验证了所提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杨婷婷,李相俊,齐磊,张节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最大程度提高光伏系统跟踪计划出力能力,基于短期光伏发电预测功率及预测误差的随机性,提出采用机会约束规划的储能系统控制方法。该方法以光储联合出力在调度计划上下限范围内为目标,考虑储能充放电功率与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约束条件,并采用基于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的改进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PSO)进行求解,进而获得日前各时刻储能的充放电功率值。以典型光伏电站出力为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了固定系数和变化系数情况下光储跟踪计划出力效果与储能情况,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与灵活性,并为日前储能充放电控制提供了参考方案。
  • 徐斌,丁然,刘康丽,徐斌,刘红新,陈娅,阮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近年来实现快速增长,对所在配电网的运行提出严峻挑战。由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与不确实性,需要一定容量的储能系统来提供灵活的调节能力,以实现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研究针对分布式光伏配电网储能系统的容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建立考虑分布式光伏并网的配电网运行模拟模型,利用多场景生成技术与序优化求解方法,模拟不同储能系统容量规划下的分布式光伏并网运行情况,从而得到最优配电网储能系统配套容量。结果表明,利用序优化方法可以实现快速高效求解,得到适应于配电网运行需求的储能系统容量配置方案。
  • 赵昱杰,凌志斌,张敏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储配合是平抑风功率波动的有效途径,时滞给风储系统控制策略的运行效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分析了风储系统各环节的时滞对功率平滑策略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加系统指令更新周期的解决方法,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中对该方法进行仿真,分析了不同的系统指令更新周期对风储系统风功率平抑控制策略运行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系统指令更新周期为系统平均时延的2倍时,可以保证平抑风功率控制策略的有效实现。将该结论应用于实际风储系统中进行论证,仿真结果和实际风储系统运行情况均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以为风储系统平滑功率等相应策略的设计提供参考。
  • 杨锡运,曹超,李相俊,任杰,高峰,吴子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少风电波动率,提高并网可靠性,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的储能系统平滑风电功率波动的控制策略。采用经验模态分解对风电功率进行滤波,低频分量并网,高频分量并入电池储能系统(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BESS)。使用平滑后风电波动率和储能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作为约束条件,利用模糊控制算法,自适应在线调整EMD滤波阶数,通过模糊自适应控制器,能够更好地平滑风电波动。对比其他平抑风电功率储能控制策略,仿真实例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平抑风电功率波动,避免储能电池过充过放,稳定储能荷电状态。
  • 刘元,李永东,陈霄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光照强度与温度变化,光伏发电功率的波动导致微网系统并网侧功率发生较大波动。通过控制电池储能系统的有功功率,可以使平滑光伏电源功率波动成为可能。研究了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运行模式,提出了适用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集成设计和控制策略,并对储能用功率转换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最后基于某光伏电站和负荷的实际历史运行数据,对所提出的方案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了光储联合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锂电池储能并网系统能够稳定地并网/离网运行,切换过渡过程平滑稳定。
  • 张敏吉,梁嘉,孙洋洲,李强,凌志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布式风储系统是储能与风电配合的一种新的形式,其控制系统运行环境恶劣但可靠性要求高。为了实现分布式风储系统的稳定运行,以确保安全、满足性能、硬件成熟、数据存储可靠为基本原则对内蒙古某风电场的分布式风储系统的控制系统硬件进行了设计。设计采用了无风扇高可靠工业控制计算机作为主控制器,以数据采集卡实现现场信号的采集,设计的电压电流信号调理电路实现了现场信号的隔离输入,主控制器与现场信号实现了三级信号隔离,保障了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通过后备电源设计保证了控制系统的掉电安全。上述设计在风电场实现并成功运行,可为风储系统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 白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已投运大容量储能电站使用的电池大多数为电动汽车电池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测试其产品性能的方法多为标准工况或电动汽车行驶工况。分析某大容量储能电站各种控制模式下历史运行数据,提出一种大容量储能电站典型测试工况的设计方法,以电流幅值分布、电流变化率及充放电转换次数作为特征值,综合考虑重复周期内能量转移代数和为0。算例中1 h典型测试工况与真实运行工况特征值概率分布总误差小于2%,实现了基于典型测试工况的锂电池模组性能衰减实验室测试,为研究储能电站电池选型和性能评估提供了技术手段。